备考三大进步关键点,知识要记在脑子里并能写出来!倒计时两个月啦!加油

文摘   教育培训   2024-10-22 21:57   北京  
任何复旦新传考研问题 或需要任何帮助
加熊哥微信 taijixiong_sh

本文作者汤圆,为24级复旦新闻学院研究生(图片来自复旦官微)


学习人文社科的确是一件日久天长才能见到效果的事情,良好的写作需要深厚的积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不可能刚接触这个专业就融会贯通。即使每天都坐在书桌前踏踏实实地复习备考,学习上的进步依旧是缓慢的、微小的,这种正反馈的不易察觉,使我们很多时候怀疑考研结果从而想要放弃。

作为完整进行过考研的人,回过头来看,整个过程应该有三个关键节点能显示我们正在进步,分别是从读书到背书、从背书到练题和默写、从练题再到模考。这三个阶段的开始与正确推进,就是我们备考期间心心念念追求的进步。这个过程会伴随着焦虑、逃避等负面心理,如何处理好三个时期的学习状态,决定笔试我们能拿到什么层次的分数。

【转变一:“我记不住,我完全就是背了忘”】🚫

我的第一轮转变出现大概在六月份,从暑假前一个月就开始每天安排背诵任务。作为本专业的学生,实际本科期间也没学到什么,甚至连《传播学教程》都不记得,但依旧是比较快速地从看书、整理笔记的环节过渡到了背书。

当时的笔记还不算完全,甚至后来发现有错误之处,但我认为笔记是整理不完的,有个八成的完成度就可以开始背了,如果只是整理笔记而不下记忆方面的功夫,内心是很没有安全感的。

最开始背书的日子,并不在一个积极的状态,相反五月底我已经摆烂很久了,六月初也没有立即开始学习,亏空了很多天。但没必要有完美主义心态,不管是上午还是下午,只要愿意学就可以直接开始。

(六月初的任务备忘录)

最开始背书任务的重点主要是中新史和传播学。上午下午整理笔记,偶尔看论文,还需要上课和交作业,所以没有太多背书时间,傍晚后能背一个章节就算任务完成。第一次背书,在图书馆开背中国古代报刊,这是最薄、最少的一章节,但明明书看了两三遍、笔记也是自己整理的,可我只觉得那些名词都很陌生,读起来都不通顺。我勉勉强强背到了商业广告部分,收拾起书包就踏上了回宿舍的路,但路过教学楼感觉时间实在太早了,于是站在走廊把剩下的背了。结果第二天,只能想起来“邸报”、“开元杂报”等名词本身,其内涵十分模糊破碎,在脑海里拼凑不出一个完整的语段。

面对记忆问题我当然会内耗,“我是不是变笨了,我以前不是这样的”、“知识点划过我光滑的大脑是一点也不留痕迹”,类似的吐槽每天都要发生。但如果我没有果断开始背知识理论,可能还会沉溺于在A4纸上漂漂亮亮地写字、闲散轻松地看书之中。我庆幸自己背书不算晚,让我及时发现整理和理解知识点的疏漏。比如邸报的定义不能亦步亦趋按照书本,把握其性质地位和每个朝代的特点才是关键;比如四大奠基人就是经验学派,不需要额外整理一份后者的定义。

【转变二:“我好懒,我不想动笔输出答案”】🚫

输出意味着解答题目。这里的题目可以是过往真题,择取完整时间点计时写下答案,也可以是根据时事热点联系新传出的新题目。练题最重要的是要突破心里的关卡,打破自己身上的惰性。

很多人包括我一谈到练题,就宁愿去背书。做题大概从暑假后开始,这个时候背书已经没那么困难了,而练题还是充满未知的。人的本性就是喜欢待在舒适的领域,畏惧新的挑战。当我们计划练题的时候,脑子会自动认为我们要付出很多努力,放大答题的劳累程度。

这个时候给出的建议就是:趁大脑不注意,一下子就开始做题。可以先从大纲开始练习,通过拟写小标题写下题目的思路,比如算法机制的优点,可以从个人、群体和社会三大层面写标题,这种训练较轻松,会告诉大脑“练题也没那么困难”,再去适应长篇幅的答题。

同时“动笔”也包括对知识点的默写式梳理。复旦尤其在基础试卷中,喜欢考察最基本的理论内容,同时包含名词解释这一题型。这就要求在背书两三遍后,可以尝试对着白纸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默写下来。这个方法和捧着笔记背是非常不一样的感受,可能你觉得某个知识点记忆很多遍了、能够一眼就背出内容了,但是面对白花花的纸张,可能真得写不出来。

最开始我尝试按照历年考题风格默写了几个传播效果的理论,比如涵化理论,发现自己什么都写不出来,零碎地写了几句话也是对不上笔记,但这个概念我已经记忆很多次了。可能是我背书的时候会下意识瞅一两眼,或者是实际上我没有背,只是感受到了脑子里模模糊糊的印象,导致我以为自己很熟了,而默写直接撕破了我的自以为是。

默写出问题后,我特别注重扎扎实实的记忆,多问自己哪里是关键点,哪里的内涵是被囫囵吞下去的,哪句解释需要更清晰。我从默写不出来,到写出比较完善的内容,再到快速写下答案,能感受到自己更有把握了。

(中新史知识点的默写)

【转变三:“我不想考试,我不要面对成绩”】🚫

第三个阶段转变是最困难的,也告诉我们“考研接近尾声了,再冲一次”。安排模考是比练题更加痛苦的,练题只需要对着题目思考就行,模考却要手停不下来地写完整张卷子,伴随着原理想不出来的着急、语言组织不好的无奈和时间快速流失的压力。考完了还要面对成绩,也许卷子没写完,也许论述跑题,总之这个成绩一开始不会太漂亮,会让人畏难、逃避。

但没有办法,模考就是比较残酷的,因为最终的笔试也同样很残酷。这种“残酷”也不用经历太多,11月、12月能够安排三次模考就很不错了。主要是为了倒逼自己加深对知识点和专题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写题速度,以及在最终的考试中有稳定心态,达到这两个目的就是模考的意义。

备考就是在黑暗的屋子里洗衣服,比起总担心这件衣服到底会不会洗干净,不如牢记洗衣服的步骤,扎扎实实把每一步做好,才有可能拿到最干净的衣服。


复新太极熊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运营,只针对复旦新传考研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