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得太快,锥体外系统也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文摘   2024-05-18 09:00   北京  

在神经病学领域,我们对“锥体外系统” (extrapyramidal system/symptoms/signs,EPS) 这一术语并不陌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术语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最近,Abhi Lenka 和 Joseph Jankovic 在《Neurology Clinical Practic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为“锥体外系统”挖了个坟。

下面让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这一术语的历史,并探讨为何要将它送入神经病学的“名人堂”。

术语的起源与发展

1898年,Johann Prus 首次提出了“锥体外系统”的概念。他通过对狗进行实验,认为除了锥体系统以外,还存在一种双重运动控制系统。他的实验结果显示,“在锥体系切断的情况下,传递皮层癫痫的通路必须在锥体系和所谓的桥脑通路之外”。这一发现奠定了锥体外系统概念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Kinnier Wilson 等人将“EPS”这一缩写应用于临床,使得该术语在医学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使用。然而,尽管术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背后的科学依据却越来越受到质疑。

质疑与反思

该文作者 Lenka 和 Jankovic 指出,“锥体外系统”缺乏明确的临床、解剖和生理定义。他们强调,“与传统假设相反,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这种模糊性导致术语在实际应用中难以精确描述运动障碍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应用的局限性:传统上,EPS 常被用来描述药物诱导的运动障碍。然而,Lenka 和 Jankovic 认为,这种用法缺乏特异性,无法准确描述这些运动障碍的本质和严重程度。他们建议,用更具体的现象学描述来替代 EPS,以更准确地向其他人解释各种少动性和多动性运动障碍。

怪不得上学的时候就一直搞不太明白到底哪里才是锥体外系。。。好像一个大“垃圾桶”,锥体束说不清的运动障碍,锥体外系受累帽子一扣就Ok了。

如果“锥体外系统”这一术语真的退出历史舞台,我们的定位诊断要怎么写😱 神经系统真是太复杂了!

参考文献:Extrapyramidal System/Symptoms/Signs Should Be Retired,https://doi.org/10.1212/CPJ.0000000000200308

姜小白钓鱼
医学科普 医学插画 露营 吃 和杂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