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经意的眨眼背后的故事--角膜反射和瞬目反射

文摘   2024-08-27 23:00   北京  

一阵风吹过卷起了一些细沙吹到了眼睛里,或者不小心碰到眼角时,你是否注意到自己这些时候都不由自主地眨了一下眼?这一过程其实涉及到了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生理反应——角膜反射。

不过放到人体的各种反射的“故事”里,它还算是个比较简单的。

眨眼背后的神经“对话”

1. 角膜反射(corneal reflex)是由角膜受到物理刺激(如触碰、异物接触或强光刺激)引发的防御性反射。这种反射的目的是保护眼睛免受伤害。角膜反射的解剖通路涉及多个关键的神经结构,包括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的通路。

当刺激一侧角膜时,信号通过三叉神经传入到脑干,然后面神经控制两侧眼轮匝肌,引起双侧眼睑闭合。

感觉信号传入:角膜→睫状神经→鼻睫神经→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主感觉核

运动反应传出: 三叉神经脊束核/主感觉核→面神经核→面神经→颞支/颧支→眼轮匝肌→眼睑闭合

感觉传入通路(Afferent Pathway):三叉神经

角膜(Cornea):角膜上的自由神经末梢感受刺激,起始反射。

睫状神经(Ciliary Nerves):自由神经末梢的感觉信号通过角膜附近的睫状神经传递。

鼻睫神经(Nasociliary Nerve):睫状神经汇入鼻睫神经。

三叉神经-眼神经(Ophthalmic Nerve,V1): 鼻睫神经是眼神经的一个分支。眼神经是三叉神经的第一支。

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眼神经将信号传递到位于颅底的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脊束核(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主感觉核(Principal Sensory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信号从三叉神经节传到脑干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主感觉核,负责处理面部的触觉和痛觉信息。

运动传出通路(Efferent Pathway):面神经

面神经核(Facial Nucleus):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主感觉核将信息传递给同侧和对侧的面神经核,位于脑干桥脑。

面神经(Facial Nerve,CN VII):面神经核发出的运动信号通过面神经,沿颅内、颅底和面部走行。

面神经膝状神经节(Geniculate Ganglion):面神经经过膝状神经节,但膝状神经节不参与反射的传导过程。

鼓索(Chorda Tympani)及面神经主干:面神经离开桥脑后穿过内耳道,绕过中耳结构,通过面神经主干传递信号。

颞支(Temporal Branch)和颧支(Zygomatic Branch):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支配眼轮匝肌。

眼轮匝肌(Orbicularis Oculi Muscle):面神经控制眼轮匝肌的收缩,使眼睑闭合,完成角膜反射。

2. 角膜反射的检查方法

检测设备:可以用干净的玻璃棒(眼科医生用来上药的一种工具),或可以使用棉花棒或捻成绳状的纸巾(注意洗手避免检查者手指上的污垢污染)。

刺激部位:刺激角膜的周边部分(虹膜区域)。如果是中央部分(瞳孔),则会引起视觉刺激。

结膜刺激:刺激结膜也可以引起闭眼反应,这被称为结膜反射,但即使在正常情况下,结膜反射有时也可能缺失。

*角膜即所谓的黑眼珠,结膜即所谓的白眼球。

刺激方法:如果患者看到检查工具即将触碰角膜,他们会由于视觉刺激而闭眼,而不是由于触觉刺激而闭眼。所以检查者需要让患者注视检查者的手指,然后让患者的视线移向被检查侧相反的一侧,然后从患者视线的相反方向靠近角膜。意识障碍的患者可以被动打开患者的眼睛或通过用手指感受眼轮匝肌收缩来判断。

3. 瞬目反射(Blink Reflex)是由任何突然的外部刺激(如突如其来的强光、声音或快速接近眼睛的物体)引发的眼睑闭合反应。是一种更广泛的反应,不仅限于角膜的刺激。瞬目反射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检测与脑干相关的病变。它在检查视力和听力时也有应用。

在肌电图中,与角膜反射相似,眶上支的电刺激会引发双侧面神经(眼睑闭合)反应。刺激同侧的眶上神经会通过三叉神经的传入冲动传递到脑干中的主感觉核(位于中脑桥)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位于下脑桥和延髓)。通过一系列位于脑桥和侧延髓的中间神经元,神经冲动最终到达同侧和对侧的面神经核,从而使传出信号通过面神经双侧传递。

瞬目反射这一过程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早期阶段:主要由A-beta纤维介导,引发同侧眼睑的迅速运动。早期的R1电位通过脑桥中的三叉神经主感觉核与脑桥被盖部的同侧面神经运动核(VII)之间的双突触连接介导。

晚期阶段:在二级运动系统的调节下,使得双侧眼睑都进行反射性眨眼。后期的R2反应则由同侧脑桥和延髓中的三叉神经脊束核与同侧和对侧面神经核的中间神经元之间的多突触路径介导。

R1和R2的传出路径都是通过面神经传递至眼轮匝肌。早期的R1反应通常稳定且可重复,表现为双相或三相波形。在一小部分正常个体中,R1反应无法在任一侧可靠地引发。R2反应则为多相波形,且在不同刺激之间存在较大的变异性。随着重复刺激,R2反应往往会出现习惯化。

角膜反射通路与眨眼反射通路(R1, R2)的示意图。左角膜上的刺激通过眶上神经(1)感知,并传导到三叉神经运动核,在通过一个少突触弧连接到面神经核的过程中,获得同侧的R1反应。该反应在临床上不可见。眶上神经还通过三叉神经的下降的脊髓束(位于脑干下部的脑桥和延髓)传导传入冲动至尾端三叉神经脊束核(2)(虚线橙色线表示传入通路)。传出冲动(实线蓝色线)通过延髓通路双侧上升连接至面神经核(脑桥)(3),产生R2反应,该反应通过眨眼反应在临床上可见。VIl = 面神经核,VI = 展神经核,Vpr = 三叉神经主核,Vmor = 三叉神经运动核


作为一名医学生,这样的题目肯定在你生命中某个阶段出现过,为了考试曾经死记硬背过。现在会答了么?

如果不知道答案再重新看一遍!答案就在文中!

参考文献:
  1. https://www.physio-pedia.com/Blink_Reflex

  2. Khan ZA. Revisiting the Corneal and Blink Reflexe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Trigeminal Facial Pain Differentiation. Pain Res Manag. 2021 Feb 9;2021:6664736. doi: 10.1155/2021/6664736IF: 2.5 B3. PMID: 33628353; PMCID: PMC7886525.

  3. https://doctorlib.info/medical/anatomy/33.html

  4. Aramideh M, Ongerboer de Visser BW, Koelman JH, Majoie CB, Holstege G. The late blink reflex response abnormality due to lesion of the lateral tegmental field. Brain. 1997 Sep;120 ( Pt 9):1685-92. doi: 10.1093/brain/120.9.1685. PMID: 9313649.

  5. https://pt-dodo.com/article/corneal-reflex.html

姜小白钓鱼
医学科普 医学插画 露营 吃 和杂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