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骨子里是丑陋的

文摘   2024-11-19 09:54   加拿大  
这个标题可能又会让一些人跳脚了,我都能猜到他们气急败坏的样子了,不过他们除了扣帽子,满足喷粉老一套,也不会别的了。
但为什么我要说中国人不好呢?
我的原则向来很明确,有问题就应该指出来,我说了,你不听,那就不是我的问题了。
但我还要解释下,这并非是对所有中国人一棍打死,不要对号入座就好。
反正我就是不吐不快的一个人,爱看看,不爱看取关滚蛋,这是我的一亩三分地。
既然之前提到国人骨子里的“忍”,中国人真的很能忍。那不妨再放大一些,扒开了看我们中国人骨子里还有什么。
记不清是哪本书的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独具慧眼细读中国经典的人,能在字里行间读出许多拐弯抹角地表达出来的欺骗、推诿和谎言。
是语言的魅力,还是人性的圆滑?
在老外眼里,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好面子”、“省吃俭用”、“吃苦耐劳”、“无视时间”、“忍耐坚韧”、“固执又灵活”、“缺乏同情心”、“互相猜疑”、“缺乏诚信”等等。
面子或许不是中国人骨子里独有的,但却在中国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由于脸面大于天,所以中国人往往为了面子可以无视事实真相,或打肿脸充胖子,或干脆变成形式主义。‍‍‍‍‍‍‍‍‍‍‍
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人彬彬有礼。
但是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礼节,首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对方感到舒服或被尊重,而是想通过这种所谓的谈吐和举止让对方知道,他是懂礼节的。
这种感觉怎么说呢?
有点类似你和一个外企的打工人对话,他嘴里时不时蹦出几个英文单词,全然不顾你听着是不是膈应。
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炫耀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优越感。
中国人的这种礼仪,更体现在说话上。
拐弯抹角、装聋作哑、察言观色、旁敲侧击、私说非说、该说不说。
尤其在官场,这点更加鲜明,拘泥形式和矫揉造作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又回到了千年不变的一个制度性问题,你的乌纱帽能不能戴在头上,是谁说了算?
不是你的能力和才华,不是你的政绩和功德,而是你的顶头上司。
上司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所以几千年来,不管朝代如何更换,骨子里的欺上瞒下,阿谀奉承不变。
这就造成什么结果呢?奴性。
奴性是中国人性格中非常鲜明的一个特点,民怕官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看过赵本山的小品《拜年》吗?
赵本山扮演的一个养王八的老汉,到乡长家了解鱼塘承包的事情。
按理说,一个长辈到晚辈家,虽是有求于人,但如果真的按照中国传统的长幼尊卑来论,老汉是应该被当成尊者来尊敬的。
结果呢?赵本山老两口在乡长面前大气不敢出,紧张到语无伦次。
后来误以为乡长被撸下去以后,老鼠怕猫一样的畏惧瞬间消失,又是拖鞋又是叫乡长小名,完全不把乡长放在眼里。
是不是很形象?
中国人因为有这个奴性在,所以对同一个阶层的人缺乏尊重和同情心,他们只对主子、对当官的唯命是从。
这就使得中国人对许多灾难持一种冷漠、麻木的特征,对陌生人很少提供善意的帮助,甚至常常拿别人的苦难开玩笑。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为什么中国人会是这个样子?
中国上下五千年,堂堂文明大国,为什么偏偏没有文明。我们的礼仪,我们的教养,为什么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在退步。
春秋时期,君臣之间尚且能坐而论道,双方平起平坐。到了宋朝,大臣就只能站着。而明朝更加恐怖,直接将君父的观念灌输到了大臣脑子里。
《大明王朝》里最让人不舒服的一句话就是,天下无不是的君父。
君便是父,父亲打骂儿子天经地义。
君父一怒,甭管你是阁老还是二品大员,朝堂之上就可以当着众人的面拔了裤子打屁股
伤害多大且不说,侮辱性极强。
到了清朝,管你官职多大,在皇帝面前全是奴才。
你说这是进步吗?

防走失

千和天语
唱不了赞歌,受不了谎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