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了,再苦一苦百姓

文摘   2024-09-22 14:35   河南  
最近没什么特别想看的书,又重新翻起了《大明王朝1566》。这本书主要是围绕明朝嘉靖年间国库亏空,清流和严党展开了你来我往,你死我活的斗争和较量。
夹在中间的百姓成了他们斗争的工具和牺牲品。
国库亏空是百姓造成的吗?不是。
为什么需要补亏空的时候就要百姓上呢?
所谓的清流,曾经真的以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为国为民。
实际上,即便如张居正、赵贞吉这样的清流派,也不过是搏个虚名,便于伪装罢了。
追根到底,就是狗咬狗,争取利益最大化。
当严党趁机掘开大坝毁堤淹田,致使淳安百姓遭灾时,清流派却拒绝给淳安调粮,让浙江乱起来,借此机会倒严。
清流派张居正原话是:干脆让浙江乱起来。这是臣和徐阁老、高大人等的一致意见。
为了扳倒严党,不惜牺牲掉一个县的百姓。他们和严党毁堤淹田的恶行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甚至连当时的太子-裕王,也就是后来的隆庆帝,也基本默认了清流派的意见。
只有李妃,万历皇帝的母亲,后来的慈圣皇太后站出来反对。
李妃认为,大明朝所有的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将来还是世子(万历)的子民。念在这一条,也得往远处想,要给自己和儿子留一个得民心的天下
尽管细品李妃的话,她其实也是私心在前,通过笼络民心来巩固丈夫和儿子的江山。但不管目的怎样,起码百姓是受益的,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可惜了,翻遍整本书,能看到真心为百姓好的屈指可数。既有心又有胆,更有行动的,可能也就海瑞一人了。
更多的清流派只会假模假样,一副无奈和心痛的样子,做出苦一苦百姓的选择。
“秋后了,再苦一苦百姓,将今年的税赋,尤其是桑户的蚕丝税收上来,军国大事,百姓也能谅解。”
只有海瑞厉声叱喝:那么多赃款不去查抄,却还要再苦一苦百姓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没钱,而是谁出这个钱。
别说嘉靖了,就是万历皇帝,在边境战事需要军费支持时,都不肯动自己内库一分钱。
上行下效,官员自然不可能主动割自己的肉。
所以《大明王朝》这本书直接挑明了真相:自古国库亏空,要么掠之于民,要么掠之于商
于是,江南首富沈一石最终被抄了家,这就是解决亏空的办法之一。只是抄家的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本以为是百万两巨额财富,最后所余家产不过百匹丝绸,合计白银1万辆。
沈一时的遗言道出了问题的本质。每次读到这里,都会感到十分悲愤。
沈某布衣粗食凡二十年,织绸凡四百余万匹,历年上缴织造局共计二百一十万匹,各任官员分利一百万匹,所余之九十万匹再买生丝,再产丝绸,使沈某艰难维持至今。”
“我大明拥有四海,倘使朝廷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各级官员清廉自守,开丝绸、瓷器、茶叶通商之路,仅此三项即可富甲天下,何至于今日之国库亏空!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
一个首富,竟被官员压榨到艰难度日的程度,空剩一个首富的壳子。
朝廷对寄生虫放任不管,却继续压榨百姓供养这帮寄生虫,明朝不亡,天理难容。
有时我会同情亡国之君,比如朱由检,相比明朝诸多皇帝,崇祯实在算不上十恶不赦的暴君或昏君。
只是到了他这一棒,已经无力回天了。
但有时又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比如宋徽宗。
百姓可以苦一苦,但请适可而止。

千和天语
唱不了赞歌,受不了谎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