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国庆总能给人一种经济强劲增长的幻象。
景区爆满,路上爆堵,哪哪都是人,哪哪都是车,年年如此,毫无意外。
消费不用刺激,无论处在怎样的周期,总有人有能力消费,且愿意消费。
这么大的阵仗,想说经济不好都没底气。
所以很多人开始反向质疑,不是说经济下行,大量人员失业吗,怎么还那么多人旅游呢?
不少人跟风附和:对啊,都是网上瞎说,我身边都没有失业的。
用简单的身边统计学推断经济好坏,我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就像看到A股短暂暴涨就摇旗呐喊,嘲讽那些“唱衰”的人,并像忠实信徒一样毫不犹豫跳进股市的人,能说他什么好呢?
失业到底有多严重,看看官方的统计数据就知道了,官方不会总骗人吧。
9月,青年失业率再创新高,达到18.8%。相比8月,上升1.7个百分点,已连续两个月上升。
这是调整以后的统计口径,没有算2亿灵活就业的,更没有考虑失业后不得不干铁人三项来养家活口的。
数据显示,2017-2023年,美团有单骑手的数量从220万增加到745万,年均约增加87.5万人。
2020年10月底,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254.5万本;到了2023年10月底,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633.4万本。
这样的形势都不算什么的话,那我不知道什么才叫差。
但我不否认,即便形势如此严重,国庆假期的消费拉动力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我们有一个全世界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优势,人口基数和消费能力。
所以国庆7天的火热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人口基数大,也就意味着,哪怕是十分之一的人出行,也是1.4亿,这个数字几乎超越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
按人均消费1000元,旅游收入也能达到1400亿,这就是大国的力量。
不过我不喜欢的是,拿这种短暂的狂热来掩盖真实的问题,继续粉饰太平。
以国庆档电影为例,央视新闻是这么报道的:国庆假期影院人潮涌动 观影热度持续走高。
“2024年国庆档票房破20亿元,彰显出电影市场的强劲复苏与观众的热情回归。各地影院迎来的假日观影高峰也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等等类似的话术。
事实是这样吗?
还是那句话,数据只有对比才有意义,我们分两个节点来看:
2020年之前三年国庆档电影票房:
2017年 26.29亿
2018年 19.04亿
2019年 43.57亿
2020年及之后三年(2022特殊原因忽略不计)
2020年 39.2亿
2021年 43.87亿
2023年 27.34亿
2024年 21亿
今年票房直接跌回到了2018年,而且疫情之后除了2021年的反弹外,整体是持续疲软的。
何来的持续走高?
这些信息是一字不提啊。
如果常赞歌有用,我会天天唱。否则,不要玩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