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初,父亲与满瑞兴师傅合作研制"方圆二胡"(即:前八角、后圆形二胡)。其中与恩师陈振铎先生的一把类似形制的二胡有着特殊的渊源。父亲之所以能参与此项乐器的改革研制,源于陈先生这把二胡音色的启示,可见陈先生对父亲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王国潼与恩师陈振铎1995年合照
1955年父亲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后 ,第一位老师即是陈振铎教授。父亲在上课时,看到陈先生使用的一把前八角后圆形二胡,声音特别洪亮,在父亲的脑海深处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毕业后父亲到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工作,在请满师傅给他做琴时,毅然选择了陈振铎先生当年用的前八角、后圆形的二胡。
满师傅在此之前曾经做过这种款式的二胡,只是尺寸比较小,前八角形的直径8.4cm,而且是正八角形。为了扩大二胡的音量,增添富有气势的音质,特别是要解决二胡高把位的音量不足,父亲与满师傅商议,决定将筒形适当加大,并尝试将前八角形略呈扁形,使弓毛与琴弦的接触点更接近琴码,以此增强高把位的音量。经过多次试验,最后将八角形的规格确定为:筒高8.6cm、宽9.2cm,筒长13.3cm,同时还确定了后圆形的尺寸和圈形音窗的造型,以及琴杆的长度。为了加强琴杆的抗弯性能,将琴杆改为扁形琴杆。此外,经过试验在筒内加装了小竹筒,从而使琴筒的共振有所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把位音量不足的缺点。父亲使用后,广播民乐团的同事都觉得在音量和音质的亮度、通透度方面比过去用的二胡更好,因此根据大家的要求经过团领导同意,父亲又请满师傅为乐团订做了 一批改革研制的"方圆二胡"。此后北京民族乐器厂将父亲与满师傅研制的"方圆二胡"作为定型产品大量生产,据1984年北京民族乐器厂的销售记录,"方圆二胡"是当时该厂销售量最大、最畅销的乐器。
王憓与方圆二胡
在"方圆二胡"的基础上,父亲又与满师傅合作研制了"低调粗弦二胡",此乐器由于演奏《二泉映月》出名,故被人称做"二泉琴"。父亲与满师傅经过多次试验,将八角型的规格定为:高9cm、宽9.5cm。此外,还确定了后圆形的尺寸,幷将琴杆适当加长,其他均与"方圆二胡"大致相同。
“低调粗弦二胡"的名称,源于过去的二胡使用丝弦,阿炳使用的二胡内弦用最粗的老弦,外弦用中弦(也叫二弦),所以被称为"粗弦二胡"。以刘天华为代表的普通二胡,内弦用的是阿炳"粗弦二胡"的外弦(即中弦或叫二弦),外弦用最细的子弦,所以被称为"细弦二胡"。随着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丝弦被钢弦取代,二胡的定音被确定为:内弦Re(2)、外弦 la(6)。由于阿炳"粗弦二胡"的外弦与刘天华"细弦二胡"的内弦相同,所以定音相同为Re(2),内弦为低音Sol(5),其音高比"细弦二胡 " 低了五度,因此"低调粗弦二胡",也被人称之为"低音二胡"。
方圆二胡和低调粗弦二胡
"低调粗弦二胡"的定音,虽然与乐队的中胡相同,但二者的音色却有所不同。原因是中胡筒形较大,琴杆较长,弦的张力较松软,其音质、音色,特别是高把位达不到"低调粗弦二胡"的明亮度。我曾尝试用中胡演奏《二泉映月》,明显感觉到它的音响不能达到理想要求,所以低调粗弦二胡与中胡各有不同的性能和不同的用途。
此外,父亲还请当时北京提琴厂制弦车间的老师傅,为"低调粗弦二胡"试制了内外缠弦的金属弦。因此,使其发音更为理想,不仅适合演奏《二泉映月》,还能演奏大型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等不同内容与风格的乐曲,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除上述"方圆二胡"和"低调粗弦二胡"外,父亲还与满师傅和周耀锟合作改革研制了"扁八角高胡"。1985年4月,中央音乐学院为这三种新的胡琴规格举行了"技术鉴定会",参会专家、学者对"方圆二胡"、"低调粗弦二胡"和"扁八角高胡"的改革研制,均给予一致好评。会后将专家鉴定意见汇总,并附上乐器研究所的音响测试报告和改革三种胡琴的研制报告,上报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后荣获1985一1986年"中国文化科技成果奖"。
扁八角高胡
王国潼、满瑞兴荣获1985-1986年”中国文化科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