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数字化城管,不应只是冷冰冰的数字

楼市   2024-08-04 11:53   江苏  

说明:《城管P图作假回复工单,城管有话说!》一文发布后,引发了网友对“数字化城管”的讨论。本文是某市从事“数字化城管”工作的网友就此写的文章,前半部为介绍,后半部为思考与建议,发布时编者略有删改,标题和图片为编者所加。为方便阅读,编者对部分文字做了加粗处理。《城管圈》欢迎评论与来稿。来稿请发邮件至zhaosun@qq.com


数字化城管,不应只是冷冰冰的数字
作者:云山一线

应桥上人家邀请,谈点对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些看法。文章仅是个人观点,不喜欢希望走过,没有针对谁,也没有批评谁、评价谁的意思。仅是作为一个城管人,在此与大家交流下看法。如能对我们目前的工作有所改善,那就更加窃喜了,衷心希望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越来越专业、规范、轻松、更具效率。

数字化城市管理,正式上线于2004年的北京市东城区。2005年7月 “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取得了突出成效,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国信办、中央编办、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的高度评价,并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逐步推向全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搜索下“数字化城管”。

我从个人接触的几个方面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标准先行。数字城管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标准先行,形成了目前从建设、运行、验收、采集工作等完整的标准体系。每一项标准的立项、编制、修订都由国家住建部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不瞎管)

监管分离。通过建立高位独立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将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拍摄案件、立案、督察结案以及绩效考评由市级单独部门管理,避免任何涉及城市管理职能的部门和单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形成了依托一个监督机构驱动专业部门和地区政府切实履职的长效机制。避免发生各部门自己接自己的投诉,但因为缺乏监督无法落实责任的现象,以致于发现问题没人管,处置时效没人管,处理结果没人管的三不管问题。(不乱管)

案件来源多样化。通过聘用第三方人员进行城市管理问题拍摄,12319、12345、110热线转办等,将城市管理问题投诉汇总到一个平台,提高工作效率。(管什么)

数据可溯源。所有的案件办理全过程,可以在系统上追溯,并且可以灵活对案件进行调取、分析,可以根据时间、单位、案件类别、案件来源等多种方式进行筛选导出,对城市管理决策能提供很好的数据支撑。(怎么管)

这些现在来看仍然是很先进的工作机制。城管同事们可以看下目前的工作,好多工作模式都有数字化城管工作的缩影,但又没有前两点的精髓。

我一直有个观点,国家制定每一个政策,出发点是好的,目的也是好的,并且为了顺利实施作了无数次的论证、考察、实践。但是难免存在问题,需要各级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守江山远比打江山更繁琐更难。如果建成之后单纯作为一个政绩然后大撒手,后期绝对要出问题,无非是时间的早晚。

除了老桥说的,我谈下我思考的几个问题:

人员专业性。采集员都是社会招聘,良莠不齐,这些各地可能会有所不同。内部审核及日常管理人员,不一定对基层城市管理问题有深刻的了解,这就造成了基层碎碎念的外行指挥内行。城市管理问题的处置不是条例上冷冰冰的语言描述,并且好多自认为很容易处置的问题,没有在基层干过不会了解其中的难度。在处置过程中,经常是小问题难处理,大问题反而好处理。例如:路上有个小坑,不好找处置部门,找到了也是推来推去。如果路上忽然出现个大坑,你懂得。坑有多大,处置反应就有多快。

数字化案件标准更新存在滞后性。比如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市政设施破损在没有安全隐患的前提下,是不是可以减少采集或者不予采集?占道经营经属地部门的实地考察后,在不影响通行、不扰民、保持卫生的前提下,是否可以不予采集?一方面减负、缩减财政支出、搞服务型执法,一方面又按照之前的标准继续采集案件下派,造成处置单位在处置过程中困难重重,矛盾重重。

监管的漏洞。数字城管案件的本意是督促懒政,提高工作效率。督促各部门维护城市设施,服务市民百姓,但案件的来源绝大多数都是经过采集公司采集上报,这些上报的问题究竟有多少是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反而有点像是为了采集而采集,把基层的精力都放在这些日复一日重复问题上,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老百姓的生活、出行到底能有多少的提升改变?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为复杂、麻烦,积压在了茫茫多的案件中,就在那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的积压案件中来不及关注,年复一年一直得不到解决。这个工作可否拿出来,让老百姓来看看咱们的工作机制、工作量、工作成果?用咱们现有的数据为老百姓评价城管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说句极端点的话,一个采集员,他的主观想法就能影响辖区办事处、城管部门、城建部门、市政部门等多个牵涉此项工作的单位日常工作方向,这个隐性的权力是非常大的,谁来监管他们?

工作模式有改进空间。十九大习总书记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前文所说,该机制是2004年开始正式上线,2005年开始全国逐步推广。20年过去了,如今的城市的规模、人口、群众的法律维权意识和需求改变颇多。尤其近几年,城管执法接过了房管、市场监管、环保、交通、规划、城建、水务等多个部门部分执法权的接力棒(各地可能有所不同,本地全部都有)。现有基层人员的精力经不起采集员案件的轰炸,基层迫切的需要采集立案部门做出改变,在这些繁杂的案件中筛选出真正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让基层集中精力去研究老业务、去学习新业务,去打击坏人,保护好人。而不是现在谁声音大,谁有理;谁有格局,谁受着;谁敢闹,谁是好样的;谁克制,谁是心虚的。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模式有案件采集,有派发,有处置,有考核,有分析,看起来形成了一个闭环,但是在实际中没有真正让老百姓作为服务对象参与到这个圈内,即使有交集也不多,反倒多数是我们自己内部在倒逼、在内耗,为了管而管,为了干而干。请人花钱找事,再花钱办事,最后大家再开会看看谁办的漂亮办得好,本末倒置,背离初衷。

以上为个人观点,请大家指正。

城管圈
城管圈内人和事,关心所有城市管理话题。主持人:桥上人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