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管》公众号转发媒体报道:县政府门前也能摆摊了?曾经被城管追着跑的摊贩不必再东躲西藏,只要有序经营,他们甚至可以安心在政府门口吆喝买卖,这在安徽省绩溪县已经成为了现实(相关链接:《地摊摆在县政府门口,还挺火爆!》)。
《大城管》作为全国城管主管部门的官方公众号,只转载新闻,不表态评论,留言区也无人发声,难免让城管人疑惑:这是肯定“绩溪经验”,要求各地城管部门学习推广吗?笔者是一名南京城管,若是参照绩溪县的做法,任由地摊摆在区政府、市政府、省政府门口,估计早就被问责处理了。
地摊为何能摆在绩溪县政府门口?显然是经过县领导的同意,起码是默许,否则当地城管领导的乌纱帽必然不保。要知道,各地党政机关周边的市容环境通常都是重中之重,一尘不染,花团锦簇,展现的是政府的脸面,也是城管等部门向领导展示工作成绩的重要窗口。
现实情况是,城市如何管理,并不主要取决于城管转变理念,而是取决于当地政府和上级领导的意图(至于城管法律法规,可以灵活掌握,既可“严格执法”,亦可“柔性执法”)。城管,只是执行者。
绩溪县长卢东林表示:“在这里摆摊没有门槛,也不收任何的费用。摊贩来得早有地方就在那摆了,完全是自发形成的。”严格说来,绩溪县城管甚至有失职之嫌,摆摊地点最初并非允许的疏导点,而是随意摆摊未得到有效管理,逐渐壮大发展成为夜市,即县长所称“自发形成”。
绩溪县是皖南一个小县城,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只有13.6万人,而同期北京市常住人口是2185.8万人。所以《北京日报》曾发表评论文章《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主要观点是:“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发展脉络、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和具体情况,‘地摊经济’是否适合一个城市,要由这个城市的定位作出判断和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
近几年的现实情况是,各地发展“地摊经济”恰恰在盲目跟风,媒体也在推波助澜,舆论在一边倒批评、谴责、攻击城管执法。结果正如《北京日报》评论所言:“多年来的治理实践告诉我们,城市精细化治理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稍一放松就可能前功尽弃。”——换一种思维,如果“稍一放松就可能前功尽弃”,城管一直在做的“治理”还能被称为“精细化治理”吗?
(媒体)神仙打架,(城管)凡人遭殃。“地摊摆在县政府门口”是绩溪县根据自身定位作出的判断和选择,不宜过度解读。倒是绩溪县政府不设围墙、市民可以自由进出、随时使用政府大楼的洗手间和打开水,这些做法让人眼前一亮,值得各地学习推广。
这无关城市定位,取决于政府是否摆正自身位置、权力究竟属于谁。
旧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