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易筋经的习练招式特点!

文摘   2024-10-19 18:40   河南  

易筋经概念
易筋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极具盛名的的导引术,受到武术界和气功界的推崇。易筋经中的“易”有“变化”、“变易”、“交换”的意思,“筋”泛指人身的经络、筋经等系统,亦可表示全身上下的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膜、血管等及其功能;“经”是指“方法”、“经典”之意,因此易筋经是通过用一些特定的方法来锻炼身体,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提升人体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力量。

易筋经运动的动作特点
易筋经运动具有伸筋拔骨,动静结合,动作柔和,协调运作,刚柔并济的特点。易筋经运动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求身体达到充分的伸展,通过关节的伸展达到筋肉的伸展。易筋经运动中的屈伸、外展、内收、扭转等动作,促进了人体上肢下肢、躯干、脊柱、骨盆等各部位的运动,促使人体的各骨骼、肌肉、韧带等组织及关节在固定部位呈现多角度的运动形态。


骨骼和关节活动范围增大有利于增大对骨骼的刺激,促进骨骼健康,提高骨骼更新换代的能力,促进骨的发展;肌肉、韧带、肌胖、关节等组织运动轨迹增大时,可以促进活动部位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加快各组织部位的物质运输,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易筋经十二式是机体左右的对称动作,这种特点保证了机体的左右均衡发展,有利于各部位组织和关节的有机结合和均衡发展,预防畸形,其在运动中要求:(1)动作轨迹包括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2)运动路线主要分为直线和弧线;(3)动作幅度根据每个人自身的身体状况自行调配,练习过程中匀速缓慢移动,保证不损害身体的前提下尽可能大的加大动作幅度;(4)运动强度上要求肌肉相对放松,学会借力打力,不使用蛮力,促使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


易筋经十二式功法练习中肢体相互配合完成一招一式,在动作的上下,左右运转过程中保持协调,紧密衔接,促使易筋经各式动作舒展,流畅,柔顺,协调。

易筋经运动要精神放松,意随形动,在意念放松的前提下完成动作,达到意念与形体的高度结合,形意合一;呼吸放松可以促进身心平静和放松,在意念和呼吸共同放松的基础上进行身体锻炼,达到身心共同锻炼的效果,从而促进机体的全面健康。


易筋经运动要求练习前要放松心情,排除杂念,意识平静,不做任何思考;练习过程中意念跟随动作的转变而发生改变,通过动作引导意念;练习结束时放松呼吸,放松意念,但在整个联系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思维。


例如易筋经十二式中的“韦陀献杵第一式”双臂于胸前屈肘立掌,掌心相对,此时意念集中于手掌;慢慢向两侧打开手掌,此时眼睛平视前方,而意念随打开的手掌慢慢向指尖延伸完成“韦陀献杵第二式”;“韦陀献杵第三式”时双手掌心向上,形成上托姿势,此时意念集中于双掌。

练习易筋经时,保持自然顺畅的呼吸,不要有憋气的现象,呼吸自然,不要刻意延长呼吸时间,减少呼吸频率,也不要刻意保持呼吸和动作的高度结合,练习者保持最自然放松的状态。

在呼和吸的过程中完成每一个动作:如“三盘落地式”起势时左脚左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保持上体正直双手叉腰,屈肘翻掌向上,吸气时,手掌作托物状,向上用力,呼气时,双手翻掌向下,如放物状,逐渐放松力气,此时呼吸呼吸有利于延伸脊柱,给予下肢一定负荷;“打躬式”两脚开立,脚尖内扣,保持双手仰掌缓慢自两侧向上延伸于脑后合抱,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弯曲身体;吸气挺直身体,平视前方;呼气保持膝关节直立状态,向前弯腰,两手辅助头部置于双膝间作打躬状,此时呼吸有利于脊柱的弯曲,已达到应有的健身目的。


易筋经十二式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意象和具象的结合。其中的“青龙探爪式”、“卧虎扑食式”来源于生动的动物形象,因此练习时,需要配合形象的思维意识活动,去想象动物的运动状态,结合动物形象达到更理想的锻炼效果。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内容仅供专业人士参考,请勿盲目尝试,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资料来源网络整理。我们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

河南易筋经研究院
提高人类生命质量,传承中华养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