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11月8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十万亿,这三个字一出,立刻登上热搜。毕竟,天下苦“没钱”久已,各个地方都眼巴巴的看着中央,希望能够雨露均沾。有的媒体为了抓人眼球,题目就直接是“10000000000000”。不过这个数一出,大家的判断并不一致。有觉得多的,毕竟2008年的四万亿给大家的印象太深刻了。也有觉得少的,觉得这并不足够解渴,不能够真真满足市场的需求。在2019年12月末,2019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240774.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330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07685.08亿元。而根据今天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以下简称“议案”)里面的内容,原本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应该是295185.08亿元从10.7万亿到29.5万亿,在过去四年中,专项债的规模增长了18.8万亿,算下来每年专项债的规模大概都会增加4.7万亿。而这次调整后,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由295185.08亿元增加到355185.08亿元。这样去看,相当于把地方政府今年的举债规模来了个“加倍”,这肯定会对地方的财政状态,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样能彻底解决问题么?“议案”里提到一个数字:截至2023年末,全国隐性债务余额14.3万亿元。14.3万亿,这个数据当然不小,但是已经包括所有的“隐性债务”了么?恐怕还是有不小差距的。那即便发的不是6万亿,10万亿,而是15万亿,20万亿,就真的能彻底解决地方债问题么?也不是,因为地方债问题本质是缺乏造血能力。今年以来,受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需不足等因素影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税收增长不及预期,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与各地此前对化债资源的预期有一定差距,化解存量隐性债务难度增大。那这些问题,在10万亿下达之后就能够解决么?想来是很难的。外部环境随着特朗普上台贸易冲突大概会加剧,而内需的问题则更为复杂,土地出让收入可能一二线城市会复苏,其他的四五线城市大概也不会再有机会。所以10万亿最大的意义是缓解当下面对的流动性问题,长期来看,还是要地方政府有足够的造血能力,要么开源,要么节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是开源,就是要改善预期,让更多的企业在这一轮技术爆发的红利下,敢于投资,发展起来。而节流就需要刀刃向内,精兵简政。而现在,所有的年轻人都一股脑的奔向体制内,想吃财政饭……而这样,又会反向的造成收入越来越少,负担越来越大。所以,10万亿并不是决定中国经济的关键,是否真正“深化改革”,或许才是真正的解药吧……听党话,跟党走学习时间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2024年5月23日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发表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