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里关于游牧生活的描写是诗意的。在书的一开篇,就对于游牧生活中住的“希楞柱”,有着特别的描写:希楞柱很容易建造,砍上二三十根的落叶松杆,锯成两人高的样子,剥了皮,将一头削尖了,让尖头朝向天空,汇集在一起……我喜欢住在希楞柱里,它的尖顶处有一个小孔,自然而然成了火塘排烟的通道。我常在夜晚时透过这个小孔看星星……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这段描写是这么诗意,是这么美,这次来新疆之行,在塔县专门有一天安排住了帐篷营地。
我们住的帐篷,已经是非常非常非常现代化的了。帐篷搭在一个钢构的底座上,不直接接触地面,帐篷链接着一个独立上下水的卫生间。帐篷内有空调和地暖,如果单单看内饰,大概比一般的快捷酒店还要舒适很多。这能欣赏到满天星光的“帐篷”住起来是不是这么有“诗意”可能就不一定了。10月底塔县其实白天并不算冷,但是晚上的寒意,已经冻的人不太能出门。大风从晚上11点开始刮,随着天越来越冷,风也越来越大。到了1点左右的时间,风大到已经让帐篷呼呼作响,风猛烈到像有了“实体”一样,啪啪啪的拍在帐篷上。躺在帐篷里,听着凌冽的风,仿佛置身于荒野一般。每次刚刚感觉要睡着,就有一阵大风刮过,大风把整个钢构底座都刮动,震的床也咚的一下,把快要睡着的自己惊醒。而虽然帐篷是厚厚的三层,但似乎总有一丝丝风,从不知道哪里的缝隙钻进来,吹到后脖颈。一点多又一次被惊醒的时候,一摸脖子,冰凉冰凉的,赶紧想办法揉揉放松,加热一下。因为如果不处理,估计第二天,脖子就要僵硬的低不下来了。就这样,醒醒睡睡,睡睡醒醒,一个晚上迷迷糊糊的过去了,第二天起来整个感觉像没睡一样,整个人都晕晕乎乎的。而对于“田园牧歌”的“美好想象”,在这一晚上之后,大概也都过去了。仅仅是一个“风”,就让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生活的自己,不再能适应。这还没包括,哪怕是现代牧民也要对抗的雨雪,蚊虫,畜牧疾病等问题。古代的牧民呢,那些逐水草而居的部落过的到底是什么样呢?以为是看着牛羊就可以了吗?当然不是,放牧、挤奶、制酪、剪毛、鞣皮、制毡子、照顾初生幼畜、治疗病畜、阉畜、收集畜粪作为燃料。还需要随时担心其他部族的袭击,野兽的袭击,等一系列不可知的风险。除了这些个日常,游牧民族还需要年年担心“黑灾白灾”。所谓“黑灾”,指的是草原冬天缺少雪水,这会造成牲畜缺水,疫病流行,膘情下降,母畜流产,甚至造成大批牲畜死亡。那“白灾”呢?“白灾”就是和“黑灾”完全相反,是雪下太多太大了,这导致啥结果呢?就是根本无处放牧,牲畜吃不到草,而且蹄子容易被冻伤,甚至冻死!而这种苦,一方面带来了游牧民族宗教的流行,一方面带来了同时代战斗力的爆表。再加上游牧民族的高机动性,以及后勤补给负担小,让游牧民族多次可以入主中原。同时历史上,任何一次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很快就“腐化”了,用不了一代人就过上了“中原”的生活方式(所谓入中国则中国之)。过去我们经常用“文化”来解释这种变化,而实际上,真正在草原的帐篷住一晚上就会理解,相比起来“游牧”的生活方式,“农耕”的生活方式就是更“现代化”的。更先进的,这种先进,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保障,更体现在可以大多数人一个,“可以预期的未来”。至少一个“自耕农”,在自家不漏风的房子里,是可以睡个好觉,是可以积攒余量,是可以供孩子读书而孩子只要是读书种子,总是有逆天改命的机会的。而这种预期,引导着大家“五年”“十年”,一代人,两代人,三代人的接续奋斗,就是农耕民族的文化基因。今天,许多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中,觉得自己被“异化”的人,觉得每天生活一成不变的人,似乎都向往天苍苍野茫茫的田园牧歌般“自由”的生活。实际上不管是田园,还是牧歌……真要去住个个把月,可能会真真感受到,在空调屋里喝着可乐刷手机,是一种什么样的“现代化幸福”吧。听党话,跟党走学习时间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