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不仅是一幅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一小段描绘汴京城门的场景 张择端 绢本设色;手卷 25.5 cm × 525 cm(10.0英寸 × 207英寸)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内容布局
《清明上河图》以精细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期,首都汴京(今开封)清明时节郊区、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画面内容丰富多彩,描绘了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以及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画面采用“散点透视法”组织,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清明上河图》描绘上的场景,呈现一位船员面正因急流而对船只失去控制,导致将撞向附近船只的危险。
原作
《清明上河图》原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这幅画继承发展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原作以其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细节,是研究宋代社会的重要资料。▲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全图 图/取自wikipedia
摹本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陆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复制本、仿本及伪本。据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这些摹本中,比较著名的有明代仇英的“仇英本”和清代宫廷画家的“清院本”。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而清代宫廷画家的《清明上河图》则是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于1736年(乾隆元年)合作画成的。这些摹本不仅复制了原作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不同时代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和再现。在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上,中国馆展出了一幅特别的《清明上河图》——电子动态版,成为了当时的一大亮点。这幅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高6.3米、长128米,是原图的30倍大小,需要多台投影仪同时工作来展现。这幅作品通过高科技手段,将张择端的原作放大并赋予动态效果,使得画中的人物、车马、舟船等都仿佛活了起来,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震撼,更在内容上进行了创新。整个活动画面按时间间隔展现城市的昼夜风景,其中白天出现人物约691名,夜晚出现人物约377名。这幅动态画卷以4分钟为一个周期,尽展宋朝盛世的都市日夜风情。通过这种独特的展示方式,观众仿佛穿越回了宋代,亲身体验了当时都市的繁华与喧嚣。▲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于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中展出
《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受到了后世极高的评价和赞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清明上河图》为“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清明上河图》在海外也有重要影响,被世界各大博物馆珍藏,约有30幅各种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它被美国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特别引用作为未来城市理想的说明图。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98%8E%E4%B8%8A%E6%B2%B3%E5%9C%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