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全卷

2024-11-12 09:04   重庆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由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于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描绘了江两岸的山水景色。这幅画不仅是黄公望的代表作,更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




《富春山居图》的流传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明朝末年,这幅画原为董其昌所收藏,后几经辗转流离,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对画痴迷至极,决定死后焚画殉葬。所幸其侄子在火中救下了这幅画,但画卷从此成为残卷,被烧成两截。前段较小,被称为“剩山图”,流落民间;后段较长,通称为“无用师卷”,后被清廷收藏。

1933年,为避日军战火,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15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等多地,最终被运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1956年走进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剩山图”是《富春山居图》的前段,纵31.8厘米,横51.4厘米,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这部分从一座顶天立地的浑厚大山开始,拉开了整幅画卷的序幕。黄公望运用其独特的“长披麻皴”笔法,用毛笔中锋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画面土壤厚实的质地,山岚白色雾气迷蒙,表现出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气候之特色。

“无用师卷”是《富春山居图》的后段,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部分描绘了黄公望晚年山居的景色,包括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一带的山川景致。画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以及冈陵起伏,山势层层叠叠,林木交错。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202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不仅是对黄公望艺术成就的致敬,也是对这幅画传奇经历的最好见证。

《富春山居图》的前段“剩山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富春山居图》的后段“无用师卷”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摹本

《富春山居图》的影响力之大,以至于历代画家竞相临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明代沈周的《仿富春山居图》、清代王翚的临本《富春山居图》、元代黄溍临本的《富春山居图》,子明卷。这些摹本不仅传承了原作的艺术精神,也成为研究《富春山居图》的重要资料。


沈周仿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沈周仿《富春山居图》


王翚临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翚临《富春山居图》卷,作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年)


黄溍临本

▲黄溍《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子明卷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富春山居图》以其深远的意境、精湛的笔墨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艺术成就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画中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黄公望在笔法上取法董源、巨然,而又自出新意,笔墨纷披,林峦浑秀,为黄公望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

这幅画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和审美理想的表达,能够引发观者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它婉委地表达了元代文人画家自甘隐逸、寓兴和平的心情,这就是《富春山居图》艺术价值所在。



END

扫描关注我 

让艺术与美好
陪伴你每一天
参考文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F%8C%E6%98%A5%E5%B1%B1%E5%B1%85%E5%9B%BE

往期回顾

REVIEW

把《最后的晚餐》放大100倍,你会看到

《清明上河图》四幅完整的全卷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全卷


艺术的礼物
艺术点亮生活,人间皆是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