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安万,秦腔界的“秦人东征”!》的文章,一方面是对安万和他剧团的一种敬佩和宣传,一方面算是对祖父的一种怀念。这几天,看到安万剧团在西安演出的一些消息和评论,让我又一次不能管控自己的情感,走出来说上几句!
祖父在世的时候,经常说:“秦腔都是高台教化,教人为善的”!比如,《铡美案》就是教育人们不能富贵之后不能忘记糟糠之妻,不能做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再比如,《三滴血》就是告诉人们“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当然也有美好爱情的故事。
儒家的孔孟之道,毕竟停留在经书里,非读书人不能习得。秦腔以她特有的曲谱、艺术、元素,把做人做事的标准形象的展现出来,让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自愿接受,不得不说是一种艺术的成功!
再者,秦腔是大西北秦人的精神食粮,是面对贫瘠的黄土地、面对命运不屈服的一声呐喊!大西北的男男女女,高兴了也是几嗓子秦腔,不高兴、或者委屈了,也是几嗓子秦腔!就是这个道理!
安万的经历、厚重的人品、不屈的精神,是把秦腔的意境演绎到骨子里的人。小时候,老家农村能唱秦腔的艺人也不少,他们和安万相比,充其量就是一些靠秦腔糊口的普通人;我的大舅,也是自学成才的秦腔民间艺人,他走街串巷给农村红白喜事唱秦腔;有时候我想,他能走到这条路上,与他耿直、不屈的性格息息相关!
因此,我觉得:“秦腔,就是唱哭了自己!唱哭了观众!!更唱响了秦腔的一门艺术!!!这也许就是秦腔本来的样子!!!!!”
2007年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见过李爱琴的弟子在农村的丧事上唱《周仁回府》片段,当时就十分震撼;心里想,好的东西、还是要有传承的,欺师灭祖、求洋图快、盲目创新,都是一种对几千年文化的亵渎!她的一句“西安再约挖坑”,我至今记忆犹新,好在她坚持初心、不懈追求,如今已是功成名就!在此,也希望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她的身上有着一种和安万一样的不屈精神,那就是一股秦人的“二𰻝气”,就是一种“咬定蒸馍,拿肉都不换”的精神!看到有些报道里讲,安万困难的时候,计划吃完四箱方便面、就结束自己的生命;苦难、负债、不被理解、无助等等,哪一样都是对人生的摧残和考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安万今天带着自己的剧团来一次秦腔界的“秦人东征”,不是一日之功,是他在抖音上好几年的积累,更是从零到一的努力!
任何事情都要辨证地看,不应该褒此贬彼。陕西,永远是秦腔艺术的制高点,这是不容怀疑和贬低的;甘肃,永远也都是秦腔的热土,是老秦人的发祥地,是大秦文化的根!
中西文化快速交换的那几年,一切都向钱看的那些年,我见证过秦腔艺术的艰难,知道秦腔艺人、艺术家的落魄;“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对他们从艺之路的真实写照。搁置争议、在不同岗位上,为千年秦腔添砖加瓦,也许是陕甘秦腔艺人、大家、戏迷最好的期盼!
有个网友的留言很美、很真情,我就用它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他(她)是这些说的:“万安的遭遇,让很多人看到了逆流而上那股力量。他的不放弃,把大美秦腔唱火了。看他唱戏,把人听的除了想哭还是想哭,那种代入感很强。在现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这个社会永远不缺明星,而是缺少真情实感的明星。他是在用心唱戏,而不是走走过场。千百年来,众心共鸣声之不断,皆是因为一个情字。如果说天不动情,那怎么会怜悯他,让他红遍整个网络。你只管努力,一切交给天意。听戏能听入迷方叫情浓,一百度的开水都能凉,何况37度的人心。这个世界很残酷,不论是捧是杀,要适应世间所有的温度。再烫手的水都会凉,再饱满的热情还是会退散。万安抹过眼泪,所有有了现在这拨泼天的流量……。让这个没有背景的民营剧团,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假如你有不同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假如您认可我的观点,请您点在看、点赞,并转发和关注下面的公众号,您的支持是我前行最大的动力!
2025年1月1日写于中国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