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津读公共政策的第一个学期结束啦
文摘
2024-12-15 20:00
英国
我在牛津读公共政策硕士的第一个学期结束了。12周课,一晃而过。与我预期的一样,这个项目戳破了我生活中的泡沫,直接地向我展现了余华老师所说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我愈发清晰地理解到,我所经历的“世面”真的只是“世界的一面“:暗流涌动但表面平静的一面,大谈机遇、发展与繁荣的一面。本科三年求职时,我常常对咨询、金融、法律等行业感到恐慌。我站在三十几层的会议室里参加活动或者等待面试时,经常觉得大厦将倾。这十二周内,我抬起头直面自己不敢直面的恐惧,那些新闻、那些同学群里传播的现场视频、那些亲历者的描述,我已经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就是人间炼狱。这个炼狱甚至不以国家为界限。有一天上学的路上,一位女性流浪者在我前面走,脖子以下的头发跟泥泞搅和在一起、又厚又长、拖在地上。她抱着一席轻薄的被子,在有屋檐的商铺门口坐下开始乞讨。我继续沿路走到教学楼,前台的小姐姐向我问好,楼里到处都是圣诞节的装饰,我感受到巨大的不真实感。我不能说繁荣和发展一定是虚假的,但我知道我们无法斩断”繁荣“和”破败“的联系:全球变暖、能源危机、地缘冲突、金融风暴…….21世纪,我们已经无法断联了。既然无法断联,不如早些抬头看看完整的世界,多体会,多感悟,做好准备。其实纵观历史和地理,混乱和无序才是常态,繁荣和平静真的是一种幸运。只是我所成长的环境给了我一种”平静是常态“的错觉。我同样深刻地意识到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即使我很多的同学都亲历过人间炼狱或者说”世界的多面“,他们(包括我自己)还是会时常被经历所束缚,不自觉地站到了对立面:因为只体会过一种压迫,所以只能看到一种救赎。尤其我发现,越是激烈、勇敢地用性命搏斗过的同学,越是经历过至暗时刻的同学,越是难理解他们的敌人,也越是容易妖魔化他们的敌人。我觉得这是人类很深刻的困境,苦难把我们分成了敌我阵营 - 我们没法再心平气和地沟通了。对苦难者而言,很多时候“原谅”和“理解”已经不再是选项了。因为我在很多叙事中都偏向第三方,年龄方面也是班里的小妹妹,所以有很多机会去深度地、礼貌地和不同立场的同学聊天,追问他们的真实想法。有时候夜里反思大家的叙述,我会很深刻的感受到什么叫“众生皆苦”,又会为“众生皆苦”而感到非常痛苦。因为肉体与精神的不可分割,因为经验与感受的不可分割,我们有身为人的人性,神性是很难的。如何跨过历史和未来去谈当下?又如何越过死亡去谈生命?这个项目引导我去阅读更多宗教经典,去探索这些生命本源的问题。总之,我很感恩我来到了牛津的公共政策项目,遇到了我的同学们。我第一次在一个如此多元的环境下感受到了如此多的勇气、智慧和爱。我开始执行“面对、接纳和改善”。我希望我可以跨越自己的经验去体验生命的厚度,做个坚定勇敢、慈悲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