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英国|从高中到博士:什么是原创性?

文摘   2024-06-09 20:26   英国  

视频版本请见“Echo学姐2023”微信视频号

前几天上复习课的老师是我一门大三课程的课程设计人,从跟她一对一的交谈中,我才终于懂剑桥教授对本科生“Originality” - 原创性 - 的要求是什么。

回家复盘之后,我大概想明白了一位同学从高中到博士都要达到什么水平才算过了同龄人中的“及格线”。

接下来,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讲给你听。





想象你所学习的学科中的所有人,从普通学生到著作等身的教授,从创立学科的先贤到当下的前沿研究人,都在一场盛大的座谈会上。

高中生就是台下听分享、记笔记的人。台下的观众中不认真听的人很多,认真听但听不懂的人很多。所以,能听懂的人就是过了及格线,能听懂又能在问答环节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就已经是有原创性的优等生了。

从高中到本科,观众会参加越来越多、越来越难的座谈会。到本科高年级的时候,观众已经能上台主持座谈会了。主持人还没有自己的学术著作和理论,但TA已经浸泡在学术的氛围里足够久,因此能把嘉宾谈话以有主题的、有趣的、有创意的方式连接起来,抛砖引玉,替观众提出他们想不到的问题。比如霍布斯所描述的利维坦是否被现代科技彻底打败,比如福科会如何评价阿多诺关于现代文化产业的悲观,能这样主持一场对谈的,就过了本科生的“及格线”。

从研究生和博士起,参与座谈会的人就不能再当听众或是主持人,而是要尝试嘉宾的角色了。原创性不仅再是学习、连接和提问这么简单,要开始自问自答,要有产出,要有分享。或许一开始只是在不入流的分会议上当嘉宾,但至少,要开始当嘉宾。

从研究生,到博士,再到教授,再到脱离“职称”历史闻名的哲人和先驱,嘉宾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创新性也要越来越大。或许从别的学科的座谈会借用理论、做跨学科的融合。或许分享过后,分享的内容对座谈会以外的世界有深远的影响。或许可以创立新的座谈会主题。又或许,即使人不在座谈会,也会频繁地被其他嘉宾提起。这就是学者了。





我讲得有些抽象,但大概就是如此。我原本只是想讲”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创性,但后来想想,这套比喻大概对所有学科都适用。如果你还在困惑自己的年龄段、到底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及格,希望这个比喻对你有帮助。

这个比喻中身份的转换是不能跨级完成的。如果你是个高中生,你就要至少成为一个合格的“听众”,一个连“听众”都不合格的人是没有办法当“主持人”甚至“嘉宾”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学术打怪还是要一级一级来。


Echo洞见
讲述社会里你不曾关注过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