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在牛津读公共政策的硕士,因此有不少学弟学妹会问我:如果想申请公共政策专业,或者已经申请了,应该做哪些准备?
我主要总结了两个点,既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借鉴,也是一些如果能重来,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第一,实践经验为先
公共政策硕士通常是 Professional Degree(职业型学位),和 MBA 类似。它与区域研究、国际关系、政治学、社会学等学术类硕士不同,特别注重实践经验。项目里 70%-90% 的同学都有全职工作经验(美国的项目比英国的更倾向于招收应届毕业生)。因此,这类硕士对学生的学术阅读和研究能力的要求会相对减少,更看重实践背景。
所以,如果想申请公共政策硕士,一定要有一些实践经验。无论是在政府、NGO、当地社区,还是在企业和智库工作,实践过程中反思社会议题、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准备。
虽然我没有全职工作经验,但本科期间我曾参与剑桥大学下属的环境保护NGO 的暑期实习。实习期间,我与来自 17 个国家的环保主义者有1v1交流,组织过COP28秘书处参与的多方会议。这些经历让我对全球环境治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导师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Get your hands dirty”(把手弄脏),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和发挥影响力。因此,申请公共政策硕士时,实践经验不仅是“加分项”,而且是核心竞争力。
第二,利用身份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这是我反思后觉得自己做得不足的一点。
公共政策项目的学生通常背景非常多元。以牛津为例,我们今年有大约 150 名学生,来自 56 个国家。学校希望通过录取不同国家的学生,让大家将本国经验与团队分享,互相交流碰撞。我自己在申请过程中提交的政策分析讨论的就是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问题。
然而,我发现自己在来读书前对中国政策了解不足,走过的中国城市也不多。去过的地方基本也还是中型、大型城市,并不是乡镇和农村。虽然学期内大量阅读弥补了些理论知识,但实践经历的短板依然存在。
项目中,我见到许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学,他们对本国的历史事件、政坛变化和政策演变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如果我在入学前能花更多时间了解中国的脱贫进程、雾霾和沙尘暴治理、与非洲和南美的外交关系、AI 安全监管等话题,我或许能更好地呈现中国经验与文化。
其实,作为留学英美的中国人,我们有一种独特的优势。我们既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也熟悉西方留学国家的背景。因此,在这个日益两极分化的世界里,我们有更多的机会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局限,分享独特的中国视角。
总之,公共政策项目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让我们与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展示中国故事。如果有机会读公共政策,我强烈建议大家提前花时间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经典、政治架构和政策走向,带着问题和见解去沟通与碰撞。
---
如果对我的留学经历感兴趣,可以点击阅读以下几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