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英国|每天只学4小时的懒人学习法

文摘   2024-06-16 21:02   英国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像我一样,上了大学以后每日学习时间直线下降。每天睡觉能睡十个小时,但学习学到四小时就开始头晕眼花、情绪暴躁。即使是考试复习季,也必须经常打球、参加活动、见朋友、追剧才能坚持下去。

真的,来了剑桥以后完全对顶尖高校学生祛魅了。如果我学习到看到剑桥的日出,一定是因为我白天都在玩、凌晨才开始学,当然,以我爱睡觉的程度而言,这三年甚至很少学到凌晨一点以后。

根据自己这个重度懒人的特性,我只能努力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完成课业任务。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学习方法。不一定能学得多优秀,但至少能让人在高压环境下苟活下来。

总结下来,提高学习效率的大逻辑就是增加主动学习的时间,减少被动学习的时间。越是主动学习,越能在短时间内记忆更多内容,也越有可能产出自己的原创思考。

那主动学习的方法都有什么呢?


第一,从选择课程和题目开始,我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优先级去主动做选择。

我希望选一门相对简单的课花时间去做别的事情,还是我希望选一门在思想上很有挑战性的课?我选一门自己已经有过了解的课,还是尝试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为了差异化选个小众的课,还是我跟着大家一起选一门、这样能互帮互助?

选择是一个很有力的“动作”。从选课和选课程里具体的课题开始,我们就可以主动起来。


第二,作为社科生,我们每周的阅读量很大,几乎每周要读一百多页A4纸的英文学术文章,很多还是晦涩难懂的经典原著。即使我已经在剑桥三年了,但个人还是阅读速度很慢、喜欢精读,所以如果每篇文章都从头到尾、不加筛选地读,肯定是读不完的。

这个时候,就要筛选自己要读的内容。

通常我会从自己要写作的题目入手,筛选出关键词;然后以关键词为根据筛选出阅读列表中最相关的文章。剑桥的老师经常在阅读列表中放一整本书,所以我还会根据书的目录筛选出最相关的章节;如果不确定哪个章节相关性高,我会读Introduction(简介)的最后一段,通常都会有对书每个章节的介绍。

在每个章节里,我也会先通读一遍subtitles,去筛选哪部分的内容最重要。当然,如果是一个重要的必读内容,我还是会从头到尾读下来。


第三,在做阅读笔记的时候,我也会不断加入注释,去边读边主动思考:把阅读原文中重要的内容标成紫色,把自己的想法标成橘色,以此区分。

我一般会注释什么呢?

第一类是我个人对阅读内容的反思:比如我生活中看到的新闻或者观察到的现象跟文章的论点有什么联系,是反驳还是证实了论点?这些反思可以帮助我在写作的时候更容易地找到理论和现实的连接点。

第二类是我个人对这个学科的反思:比如说这个文章的方法有没有问题,样本是否有代表性?或者比如这个文章具体讨论的内容和社会学或者政治学中重要的辩题和思想有什么关系?再或者这篇文章和别的文章的观点有什么异同,他们不同的点是什么,逻辑是什么,我更认同什么?

第三点是做一些跨学科的联系:比如说我本学期的几门课之间,对同一个话题,有什么不同的观点?他们是否有相通性?甚至是文科和理科,它看待同样的事物,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文科老师经常说Engage with Literature,其实就是主动地思考这些问题,不被动地认可文章的观点。


第四,在考试前复习自己整理的阅读笔记时,我还会再拿一支笔进行注释。因为每次读同样的内容都会有新的想法、新的经历,这些笔记会让我在考前让自己的思维保持活络,让知识形成一个相通的网络。

好啦,这些就是我平时的一些主动学习法,很适合像我一样每天专注时间很少的懒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Echo洞见
讲述社会里你不曾关注过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