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瑞士朋友M,最近在一次午餐时,她谈到了一件令她感到困惑的事情:“我听很多同学上课谈论民主的时候真的很无语,他们说的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民主,那只是吵架。”她这样说道。
M向我介绍了瑞士独特的民主制度。原来,在瑞士,“直接民主” 是政治的核心。与大多数国家不同,瑞士的每一项议会发起的法律决议或修正案,都必须经过全民公投。这意味着,瑞士每一个公民都有机会参与投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政府决策。这与代议制民主国家的做法截然不同,在代议制民主国家,大部分决议只由议会成员投票,并且这些投票过程对普通民众是不透明的。
在瑞士,民众不仅能参与投票,还可以自己发起公投。只要有足够的支持,民众就能提出自己的修正案,直接影响政治决策。这样,瑞士人的政治参与度远高于大多数国家。
民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M告诉我,在瑞士,政治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也不仅仅局限于议会里的讨论和新闻上的报道。政治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它发生在每个家庭的餐桌上,发生在每次投票前的家庭对话中。M常常与家人分享自己的投票想法,甚至会和意见不同的亲人展开辩论。她说,虽然有时候投票观点不同,但这种沟通让他们更理解彼此,甚至偶尔改变彼此的立场。
对于M来说,民主从来不是精英的特权,也不是党派之间的非黑即白的争吵。真正的民主是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权利和讨论的空间,大家可以通过理性对话改变彼此的看法,最终共同决定什么是最好的选择。
民主的根基:事实与理解
我好奇地问M,瑞士的党派之间难道没有意识形态的对立和争吵吗?她回答说,虽然瑞士的各党派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但他们在一个问题上达成共识,那就是:所有讨论都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每当有新提案时,各党派会先公布经各方认可的事实数据,然后从不同价值观的角度讨论这个事实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变。
M认为,民主的底层基础是“知道”和“理解”。只有建立在事实和知识之上,民众才能真正理解问题,才能进行有意义的讨论。而与瑞士相比,她认为美国的代议制民主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客观事实的共识,越来越多的议题被扭曲为意识形态的斗争,言论自由被压制,政治正确成为主导。
她还提到,许多代议制民主国家把权力交给了精英阶层,但却忽视了普通民众的教育,这使得“知道”和“理解”成为了民主的障碍。
政治是为了民生
瑞士是一个相对富裕的国家,人口少,教育水平高,的确有优势实施“直接民主”体制。然而,M也承认,虽然不是每个国家都适合完全照搬瑞士的模式,但瑞士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尚书》中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强调的是,民意和民生是国家政治的根基。正如M所说,政治并非超脱于民生的存在,它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而存在的。因此,我认为政治形式无所谓优劣,真正重要的是其最终目的:为民生服务,固本安邦。一味强调政治形式而忽视这一初衷,往往会导致政治的迷失。
知识民主化:让每个人都能参与
M的观点还让我深思:知识的民主化是民主的关键。只有通过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让更多人掌握知识、理解事实、进行思考,才能让民众真正参与到民主中。同时,我们也需要减少高知人才的傲气,承认“知道”有多种形式,让知识成为人们之间沟通的桥梁,而不是争论的武器。
M总结道,通过年复一年的公投,她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她认为,政治不应该是一个遥远的、被某些精英控制的领域,而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了解历史、了解他人、反思自己,民主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
通过瑞士的民主经验,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民主不仅仅是权力的斗争,更是基于理解和共识的合作。在我们追求民主的过程中,如何让更多人“知道”、“理解”和“交流”,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