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剑桥读了三年“人类社会与政治科学”(HSPS)专业,今年在牛津攻读公共政策硕士。这四年里,我辅导了20余位申请剑桥HSPS的学生,也接触了不少牛津PPE专业的本科生。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这些文科生脱颖而出,获得牛津剑桥的青睐。经过反思,我总结出三个关键点。
第一,好奇心。
近几年,牛津和剑桥的文科社科专业不再青睐那些单纯靠优秀成绩和竞赛获奖、仅为功利目的申请的学生。我辅导过的录取学生,大多从高一开始就深入探索社会科学。有的去职业高中或少数民族社群做田野调查,有的每天在家读书思考,有的因为热爱社科,发起国际热点讨论沙龙。
在课堂上,我能感受到他们对社科的真挚热情。即使面试阶段,他们也不会局限于自己熟悉的领域,而是对我分享的理论和社会现象充满好奇,主动拓宽知识面。
对于牛津剑桥的教授来说,判断学生是否真心热爱学科并不难。随着申请人数激增,牛剑文科社科专业已经很少录取那些缺乏学术好奇心、仅为名校而申请的学生。
第二,批判性思维。
牛津剑桥录取的文科生普遍具备强烈的批判性思维。他们会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例如,当我发现某些学生的观点过于片面时,我会引导他们查阅反方理论和书籍,大家都会认真聆听,反思自己观点的局限性。有时,我通过与不同国家同学的互动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有时,我鼓励他们从反方角度思考问题。即使最后他们坚持原先的论点,这个论点也会因为经过批判而更加严谨和深刻。
尤其是今年申请的学妹们,许多人已经开始批判性地思考社科学者的观点局限,并将理论应用到现实社会现象中,讨论理论的有效性与适用性。这些,都是我本科时才开始做的事。
第三,社会意识。
牛津剑桥并不青睐死读书的学生,它鼓励学生参与当下的社会和政治讨论。例如,许多学院的面试都围绕移民、性别、教育等话题进行准备。虽然社科中的研究主题不变(如自由与约束、国家与国际的关系、还是生物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等),但每个学生的切入点不同,而切入点正是源于他们的社会经历和关注点。
近年来,许多学弟学妹将理论与社会现象结合起来讨论:例如国际关系理论在巴以冲突中的体现,民粹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含义,或者中国性别平等的进展等。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社会关注度。
---
为了帮助高中生更好地为申请牛津PPE专业和剑桥HSPS专业做准备,并培养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和社会意识,我与剑桥经济学博士Chris共同研发了一套以牛剑申请为终点的导读课程体系。我们根据剑桥的本科教学内容,带领学生阅读政治、经济和哲学领域的经典文献,并进行讨论。课程话题包括“什么是自由”、“国家主权与人权援助的冲突”、“市场失灵与分配体系”、“什么是理性”等。在导读部分后,我们还会指导同学参加明年的John Locke写作比赛,深入研究具体的写作题目。
这套课程适合10年级和11年级的社科学生。如果感兴趣,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导读”或私信我了解课程详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