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考 |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文摘   2024-11-27 19:00   天津  

原标题:文道统一: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导向

摘要


    文道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文)与其传达的德育内容(道)应当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德育不仅有利于个体成长,还有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属于教育体系当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小学德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坚持文道统一的育人导向促进德育和语文教学的融合成为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从贴合学生生活,改善教学环境;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促进二者融合;改进教学方式,推动德育实践等几个方面推动二者融入,从而在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习得相关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一、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小学语文在德育中居重要位置,有利于展示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标。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既包含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也蕴含着较高的人文价值,挖掘其人文价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还有利于提升其道德素养。


小学语文和德育的融合,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和语文素养,为德育创造条件,使其能够发挥出自身功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小学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有服务于生活,其和德育的融合,也是德育回归生活的关键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优秀品质。


最后一方面,有利于充实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培养其道德情操。因此,应充分挖掘其德育内涵,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育人功效。总之,将二者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德育活动和学生生活相距甚远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年龄尚小,对于道德意识、行为等概念无法深入理解。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考虑学生学情以及思维容易受外界影响,在未介绍文章背景的前提下直接导入德育内容,使得德育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既不利于学生理解德育知识,也会导致语文教学德育缺失,不利于德育渗透目标的实现。


(二)评价机制不完善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主要采用的方式为分数量化。虽说如此,但教师不能将这一评价方式应用于语文德育中,因为不能简单地用数字来评价德育渗透的效果。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运用此方式来评价其效果时会导致德育趋向功利化。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德育成绩,会让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德育知识,这样的方式存在较强的形式主义,即只注重评价结果,忽视评价过程,导致学生的思想品质、个人修养等都未得到有效锻炼和培养。


当下,部分学校在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评价机制不完善问题。主要原因为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评价机制也以分数作为评价指标,使得德育融入效果不佳。



(三)德育方式有待优化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属于其中的关键一环,学校应多措并举,探索更为科学的方式来彰显学科的育人价值,提高其育人品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德育,如文章解读、阅读融入等。目前,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存在内容枯燥乏味问题,教师在完成讲解任务之后,大多是要求学生背诵文章内容,以此来开展德育。该方法既不利于学生掌握其中的德育内容,也会使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最终有可能成为学困生,不利于其未来学习。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采用科学方法来整合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也成为其内容枯燥的一大原因。



三、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贴合学生生活,改善教学环境

教师想要促进二者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入手。因为一个好的环境,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产生直接影响,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系到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影响其学习成效。因此,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应加强良好德育环境的营造。在此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心理发展状况来进行针对性营造,从而使其起到“孟母三迁”的效果,即借助良好的学风、班风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这样的德育氛围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也为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良好的学习、行为等习惯创造了条件,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的重要方式。


(二)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促进文道融合

1.教学评价内容全面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内心道德素养的综合反映,其评价是否科学、到位、客观、真实,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关注课堂中的问题,并能够真正落实;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如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本知识、掌握了相应技能、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学习情感、态度等。


一些教师认为教学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最后阶段进行,属于教学终点。这一观点并不全面,实际上,其评价是评价当堂教与学状况,并不代表教学结束。教师应积极转变理念,深入体会评价内容,了解和学习更多的评价方式,并通过观摩以及自学方式来掌握评价技巧,从而找到自身在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对症下药,保障教学评价质量。


2.教学评价形式多样

教学评价关注重点不应是教与学的优势,还应关注教学中的不足,以辩证的视角去看待和评价,为后续改进、创新创造条件。教学评价语言不应呆板、复杂,而是要追求简洁优美;文字不应枯燥、乏味,而是要追求艺术性;手段不应单一,而是要追求多样性等。



当下,教师采用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纸笔测试。实际上德育的落实需要教学评价做支撑,并追求评价的多样性。即不再沿用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而是加入模拟表演、个别访谈、操作评定等。借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图片、音视频等多样性评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其综合能力,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评价素养。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记录学生在课前预习、作业完成等环节中的表现,并做成数据报告,发送给学生家长,为其全面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奠定基石。学期末,由学校向家长提供一份完整的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语文教师写的评语、给出的学业评价、对学生行为方面的评价等等,除了语言评价之外,还包括插图,让家长能一目了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道德素养等。和过去的结果评价相比,这一评价方式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注重对于原因的探究,从而为后续提出更具针对性、全面性解决对策奠定基石。


3.教学评价主体多元

过去的评价主体是教师,主体较为单一,该评价方式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德育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应落实于生活,信息时代对于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应利用微信、钉钉等及时和家长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提高沟通频率和沟通效果,通过家校合作,了解学生的言行,从而对学生德育进行立体化评价。


基于此,在评价主体方面应转变教师单一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家长等积极加入其中,共同参与到评价行列,通过此方式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加入其他的评价主体,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反思能力,其公平性、客观性也会让评价结果更具真实性、可信性,在推动其立体化的同时,也完善了其评价体系。


(三)融入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

1.导入环节应用德育案例,优化教学环境

导入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其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引导环节,教育目标既包含做好教学铺垫、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包含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等。小学语文教师通常采用故事、猜谜语等进行课堂导入,以期聚焦学生的目光,提高其学习专注力,为德育融入创造条件。由于该环节包含多个目标,教师在融入德育内容时应关注目标的达成度,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操、三观养成、核心素养等,并进行积极引导,从而顺利开展知识导入,实现融入目标。


如教师在教授《狼牙山五壮士》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形式,即播放抗日时期的影像资料,用更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在那个艰苦岁月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故事。有的学生看到红军战士为了保家卫国,在花季雨季般的年纪英勇牺牲,不禁热泪盈眶,这样的影像资料给予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教师可抓住此契机,渗透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此基础上,引入本节课所学内容,让他们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感受其身上坚强不屈的精神。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往往更容易接受,更易和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在培养其道德情操的同时,也有利于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2.教学环节依靠德育素材,促进师生互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关系到德育融入效果,因此,教师可在应用教学素材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融入德育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来选择德育内容,以保障该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夯实其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德育效率和效果。因为只关注后者,不关心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反而会适得其反,无法实现1+1>2的融合效果。



如教师在教授《慈母情深》这部分内容时,想要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母爱的伟大,激发其和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鸣,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以感受母亲给予孩子的无声的爱;第二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以此来调动其情绪情感。在此环节,教师可讲述自己和母亲之间的故事,为学生做示范。第三点,提出“你觉得妈妈爱你吗”问题,让学生思考、回忆自己和母亲相处的细节,曾经发生的矛盾等等,站在当下,反思自己是否曾经对母亲产生了误会。


最后,组织学生以母爱为主题进行小练笔,引导他们以书信形式将自己想向妈妈说的话写下来,回家后把信交给妈妈。在妈妈读完之后,还可以问下妈妈的感受,就此问题进行交流。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孝顺品质,使其对于自己的妈妈多了一份理解,此外,对于拉近亲子关系也具有积极意义,可谓是一举多得。


写在最后

想要推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语文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让德育和智育同向而行、同步发展,始终坚持文道统一的育人导向。这既是新课标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1] 高晓燕.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2022(33):224-225.

[2] 陈先云.文道统一原则在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的具体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4):73-80.

[3] 石光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与融合研究[J].新课程,2022(33):221-223.

[4] 陕霞.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实施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9):141-143.

[5] 朱文秀,张以学.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途径[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2(12):70-72.

[6] 赛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创新[J].试题与研究,2022(31):97-99.


—  END  —

作者:程佳欣

编辑:阿包

图源:千图网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删改。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2024最新全国中小学教师评选活动
理想树小教师苑
班主任收藏:中小学课间游戏180例,让课间有趣有序!
理想树小教师苑
班主任经验谈:在试错中成长,挖掘班干部的无限可能
教师投稿

教师合作(图书编写、审稿)请咨询:

z18614006719

理想树小教师苑
【理想树图书】旗下专注小学段教研的服务平台:报道众望基础教育研究院与各地教研室/名师工作室开展的教研活动,速递国内外新鲜教育资讯,分享实用教学技巧与资源干货,帮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名师之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