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断断续续看完了一本书:最好的告别。书是朋友圈圈友推荐的, 淘宝买了,收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本译作。很值得一读,推荐。
里面有几个点特别戳到我:
一是说到人都是必死无疑的(书的英文原名是:Being Mortal,Mortal的意思就是你我皆凡人的凡人的意思) ,所以所有医疗其实都是在打一场必输的战争, 唯一能争取的只是时间的长短。所以有一个灵魂拷问就是, 延长生命究竟是量的问题还是也要考虑质?
里面也有说到,其实很多治疗都是仅限于专科医生自己掌握的领域, 比如降血压就是降血压,他不会去考虑这个药对骨骼的影响。 而人在走向终点的时候其实需要一个全方位的引导, 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互相影响,然后两害相形,则取其轻; 两利相形,则取其重, 在尽量较少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去延长生命, 而不是单纯的把生命迹象尚存的数字提至上限。
想必平时生活中也有遇到讨论安乐死的, 也有不少人会在清醒以及死亡还没有迫在眉睫的时候拍拍胸脯说如果 没有生活质量那不如去死。 所以很惊讶看到书里说其实百分之八九十的病人及家人在生死选择题 真正摆上桌面的时候都选择了不惜代价地生存下去~万一成了呢? 万一我就是那个幸运儿呢? 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人准备好了死, 所以拖延就成了唯一可行的慌不择路。
还有谈到养老,里面说到老年人的控制感。就是对医生护士来说, 他当然觉得有必要来管你少糖少盐不喝酒, 或者减少外出以防走失和跌倒, 但是这些出于延长生命单纯数字的要求如果对老人来说是一种习惯上 的重大改变, 那么这些改变带来的可能的好处其实抵不上适当缩减至可以忍受的程 度带来的舒适感和可控感。让老人觉得自己还是“有用“ 的并不是一无是处需要子女监督的孩子。
这点很有意思,我觉得跟养小孩是一样的。 搞很多所谓为你好不如放手让她做自己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来得有规矩成方圆, 至少在我家是行通的。
By the way,因为看了书上写人的衰老从腿开始, 想了好久的坐CAT上下班终于得到动力去实施~ 大约比坐城铁多花二十分钟在走路上,但身体得到锻炼了, 还省了几块钱,double win,不赶时间的时候完全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