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圈有很多未曾谋面但超级厉害又很乐于分享的朋友,其中一个今天写了这么一段话,如图。
这个朋友前段时间还纪念了一下带幼子环球旅行十周年,说到,在孩子两岁的时候突然离开好好的工作,没有财务规划,没有紧凑的旅程安排,花了十个月时间环球旅行,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没耽误啥,只有庆幸和无比珍贵的记忆。
这两段感悟一下子击中我,也带出了我前几天take notes的两件小事:
一件是,最近一次回国,不知为什么,小朋友千叮万嘱要去见二外公,要去学拉二胡,还要带一把回来。我对她的决定从来包涵度很大,只要不损自身安康不伤天害理on purpose to make other people loss,一律支持。带去见二外公之后,她上手很快用二胡拉出了自己中提琴琴谱中耳熟能详的两首练习曲。二外公啧啧称赞说她音准很好,悟性很高。我在一旁听了很感慨:这个一直因为没有天生音准被我认定为“笨小孩”的人,竟然也有一天可以轻松视奏、听奏。真是时光不负有心人,但行善事莫问前程,时间会给出一切的答案。
第二件事是,早上临走还多几分钟,她在那里等我,一边看视频。我听了几句就好奇地问她在看什么,她说是一个关于化学污染的案件。然后去学校的路上她跟我复述了那个案件还recall了不少细节和数据。说完,她问我什么opinion。我说,如果只是做一般的新闻了解,这就够了,当然,如果还要深入的话,可能需要考虑多方验证。毕竟现在网络造假很多也很容易,为了流量什么都做得出来。
我很impressed在这样的边角料时间她没有拿去刷什么没营养的短视频而是看了这样的一个案例分析。我知道她一直很喜欢这类话题,几年前就刷完了silent spring这本书。她这个劲头让我想起几年前她一遍一遍看下棋的视频不知疲倦的样子。虽然随着她下棋时间的自然增长,她已经不再有这种狂热,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I have my own life. 下棋只是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我发现她确实很擅长项目之间的平衡,从来不会说为了一个精益求精就all in,把自己整个生命、时间就都祭献进去。这种性格可能并不利于在短时间内达到巅峰,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像我这个朋友说的,时间慢慢地淌过,并没有觉得损失什么,反而只有庆幸,因为多了很多self explore的时间和机会。
相对于国内或华人圈普遍更认可的那种“不卓越不配活”的风气*,澳式教育体系更能够允许这样的孩子存在,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回国期间看完了武志红的《深度关系》。武志红的书一直不太看得下去,觉得ego好大,用词也很粗糙,但对于他有关全能自恋的分析还是很认同,有启发。
尖锐与丰富不可兼得,有一个层次丰富的人生也很好,尤其是我的菜。
所以回到朋友图片中的话,简直不能同意更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财务(想起来小朋友也曾跟我说过特别喜欢经济学这门课),照顾好自己,稳妥安排自己这一生,是最basic的技能,至于那些炫技或担负着拯救人类的重任,能有reach,是锦上添花,没有也没关系,雪天的炭有了,人生差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