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真心写得好,难怪拿了纪实文学奖。具体事件我也曾提及过,当时转发过这个链接:华裔“完美女儿”被揭穿造假上名校,恼羞成怒竟然杀了爸妈!
事情经过在这个链接里已经叙述得很清楚了,那就说说我的注意点吧:
警察最先有怀疑是从一个小细节开始的:在审讯案发细节过程中,Jennifer虽然表现得很悲恸但是审讯助手收走用过的纸巾的时候发现纸巾都是干的。等于说都是emotionless cry,干嚎。
那后面也有讨论到Jennifer到底有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对母亲的死亡感到悲伤。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心理学家A认为Jennifer就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这种人杀人就跟切菜差不多,她没有共情,不会为韭菜感到切肤之痛。而心理学家B则认为(他并没有否认她的反社会人格,但仍然认为她的雇凶杀人还是有感情在里面的),在Jennifer心里,杀父母(她的原计划是杀父母两个,但父亲因为被枪手罩着毛毯且及时装死所以只是重伤,并没有死。也正因为此,破案容易了很多,因为父亲事后指出女儿在枪手入室之后还跟枪手有相当轻柔的交谈,仿佛早已认识。也正因为此,他在枪手离场之后并没有去顾及女儿的状况而是跑去邻居家报警。),杀是一种帮助他们解脱:因为表面的光鲜高于一切,当华美的袍子再也无法罩住里面嚣张的虱子的时候,让父母的生命结束于肥皂泡破灭之前的虚假繁荣最高音那一刻,是仁慈。因为,心理学家B说,如果Jennifer杀父母是因为心里充满仇恨,她大可以在动手之前说些什么~没有什么比在让仇人临死之前听完你的控诉更解气的事了。而事实上Jennifer在动手前除了跟雇来的凶手很多联络之外,最多的是跟自己的(前)男友发了数百条的baby talk,语境相当轻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学家B假设的“送你一程去极乐世界”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那说到这个(前)男友,为什么“前”要打括号,因为Daniel虽然是Jennifer唯一一个官宣男友,两个人相处了七年,但是因为Jennifer父母的强烈反对,以及Daniel并没有结婚的计划,所以在案发之前他们已经官宣分手,Daniel也有了新女友并产生了感情(即不仅止于性关系)。而枪杀父母也可以算是Jennifer企图挽回Daniel的戏份之一。
跟大部分华裔家庭一样,Jennifer被禁止在进入大学之前交男友,同时包括不可以有任何性吸引的打扮,比如化妆,穿显露曲线的衣服,当然,每天上下学全程接送,不允许参加任何学校社交活动和舞会。认识Daniel在九年级,当时Jennifer刚刚经历了人生中第一场滑铁卢:在八年级学校年终颁奖上没有拿到任何奖项。作为一个从小在钢琴、花滑上扫奖无数并被自己的钢琴老师称为数十年来少见的神童的人~daddy’s girl,在学校也一直是teacher‘s pet~学习好又肯帮助照顾低年级学生,竟然连good behaviour的安慰奖都没有,她觉得自己的世界,多年苦心经营的假面全面崩塌。
书里并没有详细解释这个溃败的原因,但是从上下文看应该是Jennifer的自我评价跟外界的看法有很大差距。因为书里提到Jennifer竟然封自己为socialqueen,然后在对她同学的采访中发现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对她有印象并有人指出其实她的成绩也没有那么拔尖:“成绩是好的,但在最好的人里不是什么神样存在”。同时采访到当时的校方领导,他也指出,有太多比她出色、有领导力、可以当同龄人的榜样的学生了,“她不应该误以为自己haveto deserve一个奖,这绝对是误会。”
那作为一个从小被打击教育抚养长大的典型亚裔小孩怎么会高估自己,难道不应该是低估自己吗?其实自卑和自负是一件事的两面,说到底就是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不能做到不卑不亢。她对自己的评价来自于外界的反应,只有当外界的反应是赞赏的,她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如果外界的反应是负面的,她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存在的价值。但她又不是真正的抑郁患者,她的自私、自恋又让她不能接受自己无价值的一面,所以她要做的就是夺回外界的注意力,不惜通过夸大、造假、欺骗等手段。
书里有一个细节,就是Daniel官宣跟Jennifer分手之后(因为Jennifer父母的强烈反对、严禁他俩接触以及对Jennifer实施软禁已经造成了他俩实体上的分手),Jennifer疯狂地电话骚扰Daniel,包括发自己的裸照、隐私部位照片以及匿名威胁短信谎称自己被强奸被跟踪,来试图换回Daniel对她的注意力。同时又在group chat软件上boasting自己的性经验勾搭昔日同学旧友。文章最后有一句评价:只有低自尊的人才会把自己的身体当成取悦他人的工具。其实就是为了夺取注意力,她什么都愿意做,因为注意力才是她人间值得的依赖。
也正是基于这点,心理学家A拒绝认可Jennifer是深度抑郁导致精神失常后错手杀害父母。她认为她早期的自残行为跟后期的对Daniel的穷追不舍不肯放手,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制造一种吸引他人注意、怜爱,引发他人负疚感来达到榨干对方注意力的手段。
总之,八年级的惨败是整个人生崩塌的导火线。既然daddy’s girl + teacher’s pet(我已经尽我所能满足四面八方的要求)仍不能换来应有的待遇,那么我只能重起炉灶换个方式来获得肯定。心理学家指出,这就是唯成果论在育儿上带来的灾难。一个人没有自己的core value,只依靠外界的打赏来评估自我,她不光非常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近墨者黑,还极度容易放弃自我,通过贩卖自己的利用价值来换取存在感。
而在这点上Daniel也是一样的。应该说他和Jennifer刚开始成为男女朋友的时候大家都还是彼此促进的。Daniel为了Jennifer断了贩毒的行为,并升为披萨店经理,Jennifer也在感情上得到了慰籍,打工也成为餐厅头牌服务生并担当培训经理。但生活的另一面是Jennifer必须应付父亲的医学梦,造假整套大学医科的成绩单甚至毕业证书。这种分裂的生活让她本来就有裂缝的人格加速滑向深渊。本来看到一半觉得Jennifer至少在清白程度上高于Daniel,但到后面,Jennifer父亲出来棒打鸳鸯之后,Daniel完全被Jennifer拖累。本来两人已经分手,但是由于Jennifer的不甘心,不断地骚扰、恐吓,Daniel骑虎难下不由自主地参加了整个雇凶杀人的计划和实施。他像一只心软的小虫被Jennifer编织的“I need you”的网完全控制住。
那形成这样的病态人格,原生家庭需要承担多少责任?心理学家无论A、B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都给出了一些可能的因果关系:Jennifer的父母作为一代移民,一方面保持着对越南的生活以及初到加拿大的生活物资、精神匮乏的恐惧感,对陌生环境、阶层的畏惧,以及讨生活的巨大压力、匮乏的quality time家庭相处时间,让他们不光对自身的情绪支持不够,对小孩的情绪支持也几乎没有。因为情绪支持其实是一件非常risky的一件事,一个正常人不可能在共情对方的同时不把自己的伤疤暴露出来。那情绪支持的缺乏,不仅让小孩缺少共情能力(use it or lose it),也让她无法学会如何自我安抚,享受虚空。文中提到即便Jennifer到了二十多岁仍然每天要跟自己的毛绒玩具说话,并且在审讯时间无法一个人呆在审讯室,必须要有人陪着。
心理学家指出这就是个hollow中空的人生。因为她已经习惯了被安排被陪伴,她不知道如果没有外界的提示她是谁,该做什么。父母的出现就是对她提要求,她的任务就是满足他们,他们之间没有那种无所事事的体会各自细微内心情绪暗涌的时刻。所以当被压制的情绪终于无法不直视的时候,她不知道如何对待它。她必须要有人在身边帮她分析、承担、应对。Daniel的出现就是填补了这个情绪导师的空白。
另一方面,第一代移民又对自己祖传的价值观非常固执,比如文中多次提到Jennifer父母认为相比旅行、回老家看看而言,在好区的漂亮房子,相对豪华的车子,子女的教育成果更重要,因为它直接显示了你的实力,换来路人的尊重,even从来不认识你的人,也能从你住的房子、开的车子,小孩的奖杯上明白你的江湖地位。这说到底也是通过对注意力的争夺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以及这种“我是不是中产我不知道,但我开上了中产的车,我就是看起来是中产,所以我就是中产。”其实说到底也是一种面具式欺骗,立人设。书中也提到Jennifer父母也跟大多数传统亚裔一样对white lies毫不介意。认为“Don’t ask, don’t tell”是很正常的社交金线,因为你不需要让别人知道你究竟是什么样子,你只需要让别人看到你想让他们看到的样子,让他们明白你的happy mask传达的隐喻就行。
如此难怪Jennifer九年纪开始成绩下滑之后开始涂改成绩单。因为她认为父母也并不需要知道自己真正的样子,七十分跟九十分有什么区别,只要一样进大学,九十分的涂改成绩唯一的作用就是让父母happy and don’t ask,以及继续他们对九十分女儿的脉脉温情。如果不是最后一年微积分挂科,她的计划也许真的天衣无缝呢。可惜,谎言总是容易的:why we lie? Because it’s easy. 相比再复读一年补上功课重新入学,假造一张成绩单何其容易。但假的永远是假的,雪球越滚越大总有一天引发雪崩。
心理学家A还提到一点就是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有一个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如果你的父亲是这样一个要求,你的母亲却在背后偷偷替你松绑(书中有写道,Jennifer被软禁后,父亲没收了她的电脑和手机,但她的妈妈允许她每天偷偷地给Daniel打几个电话),那么你的规则感就会很混乱,在不同规则夹缝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而不计其逻辑后果,就成了很正常的事。那么无视规则,没有长远的因果关系思考,正是反社会人格的特点之一。
总之,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一本书。因为同样的亚裔背景,里面值得思考的片段非常多。相信有心人都能从中领悟到很多养育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