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药退出公立医院”、“外资医院入华”、“2025 年底,DRG/DIP 基本实现全覆盖”...有关于医改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
生老病死,看病就医,没有人能置之度外,但我们所知道的,却只是冰山一角。
为了让大家全面地了解医改,深蓝保策划了【直面医改】系列专题,把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医改有关的所有的信息、事实、建议,客观地呈现给你。
为此,我们采访了亲历医改的医生、就医受到影响的病人和家属、保险行业的资深专家等,希望从各个角度去了解医改,一起去寻求对普通人有效的应对策略。
这是我们【直面医改】系列专题的第 1 期,今天我们想跟你深入聊聊最近的买药难题。
集采药又一次冲上热搜。
自 12 月中旬集采中选名单公布到现在,关于它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
几分钱一片的集采药,会不会偷工减料?吃了真的有效吗?
医院全是集采药,想买进口药为啥越来越难?
老百姓的看病买药难题,又被推到风口浪尖,现在想买进口药能怎么办?以后看病该何去何从?
今天,我们就用一篇 5000 字的长文,来深入聊聊这些问题。
药品降价90%,质疑声却变多了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最新的国家集采,那“卷”字可能是最贴切的。
由于 2024 年只有这 1 次机会,加上报价规则的调整,所以这次的竞争非常激烈。
很多药品,报价低得让人震惊:
3 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不到 3 分钱一片的叶酸、1.63 元一瓶的乳酸钠林格注射液……
对比前 9 批集采来看,本次平均降幅创下新高,达到 75%,降幅最高的药品,同样超过 90%。
按理来说,这是好事,医保能省钱,我们看病买药的成本也低很多。
但和过往大家一片叫好,夸赞“灵魂砍价”不同,这次集采,网上多了很多担忧与质疑的声音:
进口原研药无一入选,集采全是仿制药,而且是超便宜的仿制药,药效到底有没有保证?
关于这个问题,网友简直吵翻了天:
有讨论一致性评价的:
有分析制造工艺的:
有分享自己经历的:
学药的、做药的、卖药的、开药的、吃药的……众说纷纭,整个互联网都乱成了一锅粥。
那屏幕前的你,对仿制药是支持还是犹豫?欢迎大家一起投票:
3分钱一片的集采药,到底能不能吃?
关于以上争论,我们先来看看官方曾经做过的回复。
早在 2019 年,国家就对第一批集采药,做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
2021 年 6 月,又开展了对第二、第三批集采药的类似研究;2023 年开展了第四、第五批集采药的研究。
这是完全用全国真实病人的临床样本来作统计,以第二期研究为例,研究跨度长达 2 年,统计了 16 个省市,14 万真实患者的数据。
并且发布了详细的研究报告:
报告是公开可查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查看原文,不想看的小伙伴,可以直接记住报告结论:
与原研药相比,集采仿制药的药效、安全性,都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换句话说,是能放心吃的。
图源:新华社
另外,官方也在这次报告的发布会上,详细解答过大家的一些疑问:
1、关于药效与副作用
官方曾回复:无论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其有效性都是概率性的。
如本研究中大样本分析显示,盐酸二甲双胍片原研药与仿制药的血糖达标率均在 80% 左右,在统计上无差异。
这说明不论原研药还是仿制药,该药在个体治疗中都有约 20% 的患者的疗效不佳的,患者需采用其他治疗手段或药物。
副作用方面也是,根据国家真实世界研究报告,有的是仿制药出问题更多;有的反而是原研药更多,比如:
(左右滑动查看)
但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如果是各有优劣,理论上来说,网络上对仿制药、原研药的舆论应该差不多。
可为啥网上看到的,基本都是“仿制药吃了不管用,原研药吃了却有用”的案例?
官方将此现象,总结为幸存者偏差,大概意思是:
吃仿制药有效的患者,一般不会说啥;而觉得疗效不好的,更可能发声。
就像网上看大家好像都月入几万,但实际上,中国有 9.64 亿人月收入低于 2000,这些才是沉默的大多数。
2、关于质量安全
还有大家担心的:仿制药会不会有质量问题?官方在 2023 年 10 月也通报过相关数据:
八批国家组织集采共有 1387 个中选产品,5 年来累计有 6 个产品被药监部门通报存在质量风险,其中 2 个国产仿制药、4 个进口药。
要知道,1387 个产品中,95% 都是仿制药,但只有 2 款出问题,进口药只有 60 款左右,但却有 4 款出问题。
这个比例,挺让人意外的。
我们扒了很多数据,找到了官方说的这 6 款药,基本都是因为生产问题被通报。
为啥进口药,出质量问题的比例反而更高?
仔细想想,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研发强不等于生产强。
像美国这些药企巨头,研发能力毋庸置疑,但他们为了利润最大化,具体的生产、包装基本都外包给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
一旦监督不到位,生产、储存、运输的能力,哪个环节出问题,可能都会影响药品质量。
而在这些方面,工业实力强大、工人平均素质超高、物流基建超牛的中国,反而更有优势。
除了上面的回复,前阵子,国家医保局又一次回应了药品质量安全这个事,专门请了中选药企、药监局、临床和药学专家等多方座谈。
详细讲了药企生产不会亏的原因,以及一些具体的药品监管政策等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集采药最大的问题,可能不是药效
官方说,不管原研药还是仿制药,都会有吃了有用或没用的个例。
这点可能经历过会更有体会,就拿我自己来说,前不久拔牙,开的全是集采药,吃了并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伤口也恢复很好。
但说不定,其他朋友吃了就可能有效果不佳,或者有副作用,个体差异在里面影响也挺大。
所以,关于仿制药的药效,再怎么争可能也得不出结论,只能结合时间或亲身体验来持续观察。
但关于集采药引出的另一个问题,可能就没有争议了。
那就是药械选择权的问题。
很多人吐槽集采药,并不是说集采药真的多不好,而是面对集采药,自己几乎没得选。
比如前阵子的热搜新闻:
孩子肺炎住院,医院只能开国产阿奇霉素,打了两天点滴都退不了烧,家长让换进口药,医院却开不出,只能转院……
那为啥医院开不出原研药?其实,背后还是与集采这件事息息相关……
1、原研药本身就很难进医院药房
我们知道,集采是价格优先,而原研药前期研发投入巨大,打价格战没优势;就算赢了,利润空间也非常微薄。
所以,原研药企对集采并没有很高的热情,像近几批集采,外企要么不参与,要么消极对待,给一个压根不可能入选的价。
这就导致,集采药里面,就很少出现有原研药。
而集采的药量,又几乎占了医院需求量的 70% 甚至更多,医院自主采购的份额,大约只占了 20%-30% 比例。
这点份额,得分摊到几百上千种药械里,可想而知,能覆盖的品类、数量都很有限。
2、就算原研药能进医院,医生也不能随意开
但就算医院有我们想要的原研药,医生可能也不会轻易给我们开。
一方面,是医生有优先使用集采药的 KPI,比如下图提到的各种要求。
(点击查看大图)
图源:国家医保局官网
另一方面,是医保 DRG 改革,医院想盈利,要尽可能减少患者就医成本,所以医生也更倾向用集采药来控制成本。
各种各样的因素叠加,最终才出现原研药越来越难买到的局面。
那这种情形下,我们如果想买原研药,该咋办?
普通人买不到原研药,该咋办?
先说第一种,线上查药。
目前全国各地几乎都上线了官方的查药比价工具(点击了解),有些能在上面查到具体的药品信息和库存。
比如广东地区的粤医保小程序:
首页“我要找药”里面,选择地区,输入药品名,就能看到哪些药店、哪些医院有你想要的进口药。
以广州地区,想买阿奇霉素(希舒美)为例:
了解清楚再去就医,就更容易开到想要的原研药,而且有的还支持开电子处方直接线上下单。
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咱们有比较明确的用药需求,知道该买哪种药。
但如果没有明确用药需求,需要先让医生诊断的情况下,就医时,记得先和医生沟通下想用原研药的需求。
如果医生说可以,则万事大吉,如果医生说没有,那可能是医院真没备这些药,或者有但因为控费等原因开不出来。
要是前者,可以问医生要处方,去外面买,买前可参考上面的步骤查药比价,效率更高。
如果是因为医院控费原因开不出来,看能否协商自费买,有的医院可以签“自费同意书”,之后自己出钱买。
不过,上面这些都只适合小病小痛,开些常规药物的情况。
像麻醉药等一些注射器械,外面基本买不了;还有那种很贵的药,纯自费负担也很重。
有的朋友可能听过,无医保版本的百万医疗险能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很难。
只要我们去的是公立医院普通部看病,就还是会受到没有药、DRG 控费等等影响。
而且公立医院还都有自费比例限制,也就是说医院总体医疗营收,自费的部分不能超过一定比例。
像有的地区,三级医院患者总医疗费,自费不能超过 15%,二级不能超过 9%,一旦超过,医院可能会面临处罚。
当医院自费额度快达到时,就算我们想自费、能自费,医院也不一定会答应。
那大病怎么才能不受控费、开药影响?
老百姓看病买药,未来何去何从?
目前我们遇到的医疗困境,本质原因,其实就是一句话:
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保障需要,与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而破局的关键,其实也藏在问题里——平衡发展、充分发展。
正好,国家最近的一些动作,其实就露出了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一些对应趋势。
2024 年 8 月,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 5 年内实现三明医改经验全覆盖。
2024 年 11 月,卫健委等 4 部门发文,允许北上广深等 9 个城市,设立外商独资医院。
三明医改对应平衡发展,重在提升医疗服务的普惠性与可达性。
具体做法比如,通过集采挤掉药品水分,砍掉药品回扣等灰色利益链,又通过 DRG 避免医院过度医疗。
同时,实行医生年薪制,增加医务人员阳光收入,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
而且能避免医生扎堆往大医院挤,在基层医院也能有不错的收入,变相提升了基层医疗实力,让老百姓看病更便宜、更方便。
图源:新华社
但,根据医疗不可能三角,如果讲究普惠性与可达性,就很难兼顾到高质量。
比如大家对仿制药的药效担忧,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
同理还有,那些创新、先进的疗法,以后可能很难第一时间在公立医院用上。
甚至未来公立医院的顶尖技术发展,还可能会受到费用、器械等限制,很难像以前那样快速迭代。
换言之,未来的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下限会更高,但上限却可能会下降。
或许是作为弥补,外商独资医院就顺势出现了:
图源:新华社
所以啊,以后看病买药,可能是这样的:
要性价比就选公立医院,自费少,价格便宜;
追求创新、先进的医疗技术,或者更好的医疗服务,就选私立或外资医院,医保少报或不报,自己掏钱多。
这也更加符合医保“保基本”的理念。
那作为普通人,面对这种可能的趋势,我们又能做什么?
一方面,请大家一定要重视——防大于治,目前的三明医改已发展到 3.0 版本,更加看重“治未病”。
也就是通过各种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尽力让大家少生病、迟生病、不生大病。
作为身体的第一责任人,我们自己更要注意保护身体,多锻炼、常体检、规律作息……
另一方面,对于想通过保险来提升看病质量的朋友,我们也有几个建议:
1、重疾险配置,更加重要
对于追求医疗质量的朋友,可以多买点重疾险,一旦确诊条款疾病,能赔一大笔钱,这笔钱任我们支配。
能让我们更有底气去更好的医院,享受更好的就医环境,吃更好的药……
2、百万医疗险,多关注这两个保障
在选购百万医疗险时,可以关注“外购药”和“重疾特需医疗”保障。
外购药是指如果想用的药医院没有,去外面开也能报销,一定程度可以解决进口药难题。
重疾特需,是指确诊癌症之类的重疾,能去公立医院特需部甚至指定私立医院就医,享受更好的专家、技术、药械、住院环境等等。
这样,小病小痛去公立医院,价格便宜,想用进口药也有保险能兜底;大病能享受特需医疗,更加舒心放心。
目前 蓝医保(好医好药版)和 尊享 e 生 2025,在这两方面做得比较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 点击了解。
3、有条件,早些配置中高端医疗险
中高端医疗险,是在上面百万医疗险的做法上,进一步升级的方案。
真正实现看病用药自由,当然价格也比较贵,适合有预算的朋友。
如果预算不多,又担心未来身体变差不好买的,也可以采用提高免赔额的方式,这样价格能便宜很多。
写在最后
看病问题,从来都是困扰各国政府的难题。
在价格、效率、质量的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不同国家的医疗模式,其实就是对三者取舍的不同。
比如英国,全民免费医疗,但效率低到看病排队几个月甚至一年。
美国,医疗发达但价格贵出天际,没有保险的话,普通人根本看不起病。
而中国,目前的医疗保障,相对算是比较均衡的,有国外就医经历的小伙伴,相信能感同身受。
而现在的一系列改动,明显是要进一步降低价格、提高效率,带来的必然结果,则是一定程度上的医疗质量妥协。
以上,就是今天文章的所有内容,如果觉得不错,欢迎转发分享,这是对我们内容的最大认可。
看完有任何感想或疑问,也欢迎留言交流。
祝大家健康平安:)
▎参考资料
编辑 | Vito
排版 | Clara
审核 | 奇晏
封面来源 | Unsplash
限时特惠
深蓝保 1 对 1 保险规划服务,定制专属家庭保障方案。长按识别下面二维码,立即开始规划。
最近微信改版了,有很多用户说看不到我们的文章了
大家记得把「深蓝保」设为星标🌟哦,这样就不会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