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某红书,翻到英语学习的话题,我发现妈妈们对于孩子入章这个话题乐此不疲。屏幕上满满溢出了妈妈们的喜悦:入章啦!入章啦! 而且,大部分人会把入章作为英语能力提升的标志性事件。“章”就是章节书,英文叫chapter books,跟图画书对应,最大的特点是文字量越来越大,图画越来越少。从能够阅读更多的文字、更长篇的书来说,这确实反映了孩子的阅读能力提升和阅读耐力的增加。
不过,对于“入章”的疑问还是特别多。所以今天这条,宝莉爹把这些高频问题总结一下,做个答疑帖。大家可以收藏起来,仔细阅读。
下周一10:30,宝莉爹开直播,专门讲讲怎么引导孩子自主自愿读英文书,可以提前约起来↓
英语启蒙遵循的正向原则,一定是听说读写的过程。Jim Trelease在《朗读手册》中分享过水库理论:听力词汇没有足够的累积,就没法打开口语和阅读的阀门。所以对于听书和读书这件事,我一直赞成先听后读(事实上,原版娃基本都是这个方法)。⏫ 听说读写的关系是层次递进的我们可以把孩子的听力和阅读积累看做一个连续体,非常理想化的情况是:听力始终高于阅读,当孩子可以自由听桥梁书一段时间之后,慢慢就可以自主读桥梁书。初章也一样,如果孩子有一天开始听章节书且觉得津津有味(非常入迷,利用各种时间听),过段时间肯定就能入章阅读了。但是为什么有人会纠结孩子听力先入章还是阅读先入章呢?因为每个孩子的学习风格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视觉型,有的是听觉型。喜欢听的娃,肯定是听力发展快于阅读,但是喜欢看图文的娃,可能听力滞后于阅读。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学习规律,没必要强求自己孩子跟“牛娃”走一模一样的路线。
孩子入章以后,只要坚持继续听读,水平肯定不会倒退。但是为什么还有一批娃始终阅读水平都在500L-600L晃荡?后续阅读量不足呗!英语本来就是外语,只有真正培养了日积月累的习惯,阅读水平才能保持进步的幅度,否则就会停滞不前。入章后还要不要刷分级?要不要配主线教材?怎么搭配合理?英语阅读从启蒙期到孩子能独立阅读,大概可以分成3个阶段:亲子共读、独立阅读分级、独立阅读章节书。民间对于分级读物非常痴迷,甚至一度达到疯狂的程度。我知道的案例中,有孩子3个月妈妈就开始给读分级的。 在配书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分级读物的作用:在英语母语国家,分级读物是孩子们学习独立认读的梯子。所以在能够独立阅读前,尤其是启蒙期,没必要过早地读分级。但不论作为小童还是大童,分级都是学习阅读的好工具,如果再配上自然拼读,识读效果非常不错。以RAZ和牛津树为例,可以对标国外小学5年级,最高的蓝思值超过1000L,已经达到国内高考水平。一般有两种做法,RAZ通关,起码到高中都可以保底,然后加一些其他材料;第二是RAZ读到G-H级左右,牛津树读到5级6级左右,就可以加桥梁书和初章书了。很多人会选择先把分级通关的做法,实践中不一定最有效。原因是分级读物在设计时语言有限制(为了保证每个级别的孩子可以有效阅读),看似可以按部就班提升级别,但是会失去一些趣味性。到了章节书的级别,阅读真的不只是为了学习语言,你会发现很多书的文学性也同样出色,所以如果分级一路读上去,不加章节书,对孩子来说会丧失不少乐趣。
经常会有家长跟我反馈:孩子的英语阅读兴趣寡淡,分级读不上劲儿,所以阅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般我都会建议多买几套章节书,给孩子调和一下口味。桥梁和章节书的类型非常多,也可以不断试错,不要想着一套书让孩子入坑。读过几套书之后,孩子就会选出最爱的书。如果哪天你发现他抱着某本(套)书不撒手,而且其他书也喂不进去,你就偷着乐吧。这是个好事,有一个理论叫做“入迷习得”,说的就是孩子沉浸阅读,语言吸收得更快。拎一下宝莉读过的书单,我发现她沉迷的几套书(至少读过30遍以上)是:学乐橡子系列(尤其是Crabby/Hedgehog/Unicorn)、大树系列(尤其是《猫头鹰日记》和《驯龙大师》)、英文版西游记、老鼠记者、罗尔德·达尔以及哈利波特。而且,一旦开始了章节书的阅读,她迅速放弃了分级读物。她的原话是:这些书(章节书)太好看了,拿起来放不下。这些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有音频,所以孩子也是在听了音频之后被种草,又要去读书。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我还有一个法宝,就是但凡有影视作品的,也都会让孩子看电影,被吸引之后再去推荐书。前段时间就成功种草了The Wild Robot。今天的第二条文章推送,我推荐了一套历史人物传记 I Can Read History,对于刚进入初章的孩子来说,非常适合。
教材的话题,我之前聊过不少。教材就是比较系统地学习英语的知识,会涉及到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好处就是系统扎实,缺点就是语料有限。所以对于小学中高端的孩子,可以开始教材学习,但是阅读这条线是不能断的。我至今没见过几个只学教材就把英语学到很高水平的孩子。
读完章节书要做quiz吗?只读章节书能解决考试的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核心都是在关心阅读的效能。我很理解家长对于英语学习的期待:不管读了多少书,还是希望最后考试的成绩好。如果对成绩有要求,就更应该坚持阅读。我见过很多初三甚至高中的娃,因为早期没有持续阅读,到了后面想短期提升阅读能力非常吃力。我常常说,英语阅读做好了,相当于搞定了英语学习的一半以上的工作。这个道理,二语习得的专家克拉申在《阅读的力量》这本书里说的非常透彻。克拉申提倡自由自主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 FVR),也就是孩子纯粹因为想阅读而阅读,不需写读书报告,也不用回答章节后的问题。若是不喜欢这本书了,也不必勉强读完它。他在书里提到了好几个实验,有一个对比组就比对了只做题不读书的孩子和只阅读不做题的孩子,最后发现阅读的比做题的成绩还要好一点。与传统教学方式(指定阅读内容,直接针对语法、词汇、阅读理解力与拼写的教学方式)相比,FVR的优势在于:
1.自由阅读是愉悦的,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2.持续时间越长,自由阅读发挥的作用越大。也许在一开始,接受传统教学方式和自由阅读的学生表现相当,但持续阅读时间超过一年以上后,自由阅读的学生展现出更明显的进步。3.自由阅读会让学生的态度发生转变,许多原本抗拒学英文的学生变成了急切渴望阅读的人。4.广泛阅读的学生不但阅读能力进步,写作能力也进步了。
很多英文章节书写得看似口水,但却走心。孩子看这些书,就像我们大人“追剧”,可以连续看一个月的书或者听一个月故事音频都不腻。宝莉就是靠着大量自主自愿的阅读拿下了KET和PET考试。但是话要分两头书。这不是否认精读的作用,如果想要拓展孩子们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培养阅读策略、词汇策略,提高思辨性以及提升他们表达和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精读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我放了一段视频,就是在讲如何通过视频以及讨论帮助孩子们链接网球这个话题,激活背景知识↓
而且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进入读书入迷的状态,对于读书量不大兴趣不够浓厚的孩子,精读也是必须要做的。读一本总胜过于不读,精细地读完一本,如果读得比较认真,那么可能也胜过于粗狂地读5本书。
如果是精读章节书的话,我的建议是要选那些搭配了学习方案的,比如Penguin Readers系列,是专门给二语的孩子准备的,所以除了书之外,也配套的阅读的思考问题和读后的练习题目。用这样的书精读,有读有练,再搭配平时的听读积累,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朗读(read aloud)的意义是练习口语的流利度,平时可以增加朗读训练,文本可以是篇幅比较短的文章。如果孩子特别喜欢某套章节书,想要读里面的片段给我们听,那当然也很好。现在各种AI英语工具很容易给家长传递一个观念:让孩子频繁开口,英语就能学好。能开口是好的,但是机械开口没什么用。比如在不理解文本的接触上跟读,就是非常浪费时间的做法。
👆宝莉6岁时沉浸式阅读章节书
人的阅读习惯是倾向于默读的,尤其是章节书这样的篇幅,很适合持续默读(sustained silent reading),没必要字字朗读。朗读出来浪费时间,也不利于培养速读的能力,未来无论是考试还是深造学习,都很受影响。
我经常感叹宝莉可以一目十行地读英文书,而我到现在都做不到。我觉得问题就出在我小时候就没坚持过持续默读,所以速度上不来。有时候,宝莉读得很快,我担心她并没有理解文本,还让她复述大意来听,她每次说得都很准确。
一本书读几遍我觉得自由度在孩子身上。有的书,可能一遍就够了,不再想读,但有的书,会翻来覆去地读。宝莉最近痴迷《哈利波特》,我问她好在哪儿?她笑而不语。有时候,她又会翻到喜欢的文字,反复看,然后跟我分享罗琳写作的精妙之处。我觉得,这就是把书真的读进去了。
今天先聊到这里,还有什么关于入章的问题,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喜欢这篇文字,别忘了点个赞再走。
点击“阅读原文”
给英语启蒙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