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马上到,这件事一定要坚持做,降低感染风险!

时事   2024-11-28 18:25   北京  


最近气温一降再降,冬天的昼夜温差也越来越大,身边不少人开始咳嗽、发烧,流感、腺病毒、支原体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也进入高发期。


刷刷手机,关于流感疫苗、自我防护的讨论很多。其实,想要对付流感等病菌感染,除了接种疫苗、戴好口罩这些常规操作外,最重要的还是提升自身免疫力。


可问题是,提高免疫力,说起来复杂又抽象,有啥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吗?


怎么提高免疫力?[1-2]


预防流感最管用的办法就是打疫苗。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提醒大家,除了打疫苗,平时还得增强身体的“防御能力”,也就是免疫力。怎么做呢?很简单:勤洗手,把手上的“感染源”洗掉;房间多开窗通风,让空气流通,让病菌稀释掉;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减少感染机会。


吃得健康点,能否升级身体的防御系统?


这里需要提一下活性营养成分。简单来说,就像食物里的“秘密武器”,能帮我们的身体更好地对抗细菌和病毒。


比如,蔬菜、水果、菌类这些食物里藏着一些成分,能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成分、修复受损的细胞,打败病毒、细菌等“坏家伙”。


1. 抗氧化成分:身体里的“清道夫”


我们身体里每天都会产生一些“垃圾”,叫自由基。如果堆积太多,就会损害细胞。而抗氧化成分就像“清道夫”,能把这些垃圾清理掉,让身体保持健康。

比如,蔬菜和水果里有很多抗氧化高手,像莲藕、山楂、绿茶里的多酚,还有黄酮类物质(比如柑橘皮里的成分)。这些成分不仅能清理自由基,还能增强免疫力,让身体更好地对抗病毒。

研究者还发现,给感染流感病毒的小老鼠喂一种叫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抗氧化物质后,小老鼠的生存率大大提高,减少病毒引发的炎症和损伤。


2. 益生菌:肠道里的“好帮手”


益生菌的意思是“对生命有益的细菌”,是肠道里的“好邻居”,赶走“坏家伙”(有害细菌),还会刺激免疫系统,让身体更有抵抗力。

酸奶里就有很多益生菌,比如双歧杆菌、乳酸菌这些“好细菌”,预防感冒、流感,还能保护肠胃不被感染。研究发现,吃益生菌的人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会更强。所以,喝酸奶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还能有益健康。


3. 其他“神奇成分”


还有很多“自然成分”能帮我们增强免疫力。比如:

海藻:海藻里的多糖成分能对抗流感病毒,甚至对艾滋病病毒和乙肝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金针菇和香菇:含有一种叫多糖的物质,就像免疫系统的“加油站”,能让T细胞(免疫细胞的一种)更有活力。

野菊花:泡水喝可预防感冒,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小球藻:含有一种“活性生长因子”,能激活免疫细胞,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 一份增强免疫力的小菜单


早餐:喝杯酸奶,吃点草莓或葡萄。

午餐:可以试试洋葱炒牛肉、胡萝卜片、西兰花这些菜。

晚餐:来一碗山药小排骨汤,再加点炒藕片,饭后吃个猕猴桃、苹果或樱桃。

另外,平时多喝绿茶,偶尔喝点用板蓝根和贯众煮的茶水,也能增强抵抗力。


5. 各国人群的“增强免疫力秘籍”


不同国家的人,都有自己的“增强免疫力小妙招”:

美国:喜欢吃大蒜和酸奶,还会用橄榄油拌沙拉。

澳大利亚: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A、E、C的食物,比如椰子油、芝麻油和橄榄油。

法国:每天吃5种不同的蔬菜水果,总量大约250克。


6. 中成药


一些常见的中成药和中药复方,被认为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通过现代研究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


玉屏风散


主要成分:黄芪、防风、白术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主要用于体虚易感风邪、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研究发现,玉屏风散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黄芪作为主要成分,具有促进巨噬细胞活性、增强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中成药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


免疫力是否提高了,怎么才能搞清楚?[3-11]


要想弄清楚免疫力到底有没有变强,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


为啥呢?因为咱们的免疫系统就像一个超级复杂的“防御部队”,里面有各种“士兵”(细胞)、“武器”(分子)和“作战计划”(生理过程),而且它们还会根据情况随时调整。


想要量化、也就是用数字来评估免疫力的变化,得从多个角度去看。


下面聊聊几种常用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需要专业的实验室和医生来操作,但了解一下也没坏处。


1. 血液检测:看“士兵”有多少、状态怎么样


血液检测是最常见的“体检”方式之一,就像点兵点将,看看免疫系统里的“士兵”数量和状态。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力军,分成好几种“兵种”,比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就像看军队人数的增减,能反映免疫系统是在“忙活”还是在“休息”。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这一步更细致,专门来计算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这些免疫系统的“特种兵”的数量和比例。

比如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T细胞是“指挥官”,B细胞是“武器制造师”(负责生产抗体),NK细胞是“特种部队”(专门干掉异常细胞)。

还有个指标叫“CD4+/CD8+ T细胞比值”,类似指挥官和士兵的比例,能反映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


免疫球蛋白水平(IgG、IgA、IgM)

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是身体里的“导弹”,专门对付入侵的病毒和细菌。检测这些抗体的水平,可以知道身体的“武器弹药”够不够用。


炎症标志物

如果免疫系统在“打仗”,比如对抗病毒或细菌,血液里一些“信号分子”会升高,比如C反应蛋白(CRP)和细胞因子(比如IL-6、TNF-α)。这些就像战场上的“烟火信号”,能告诉我们免疫系统是在“紧急状态”还是“正常待命”。


2. 免疫功能测试:看看“士兵”的战斗力


光看人数还不够,还得看看这些“士兵”到底能不能打仗。


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测试

NK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特种部队,专门干掉那些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癌细胞。测试它们的活性,目的是评估它们能不能精准“狙击”目标。


T细胞功能测试

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指挥官”,测试它们的功能就像考察指挥官的决策能力。实验室会用一些“刺激物”(比如PHA或抗原)激活T细胞,看看它们能不能快速召集部队(增殖)和发号施令(分泌细胞因子)。


抗体生成能力

抗体是免疫系统的“武器”,测试抗体生成能力的方法之一是打个疫苗(比如流感疫苗),然后看身体能不能快速造出针对病毒的抗体。这就像考察“武器工厂”的生产效率。


3. 肠道微生物分析:看“后勤基地”是否稳固

肠道里的微生物,近年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它们是免疫系统的“后勤部队”,和免疫系统关系密切,甚至能影响免疫力。


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

肠道里的微生物种类越多,免疫系统的“后勤保障”通常越好。就像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多元化,抗风险能力越强。


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

肠道微生物会生产一些“有益物”,比如丁酸盐,能帮助调节免疫系统。如果这些有益物的水平高,说明肠道微生物在给免疫系统帮忙。


4.  基因和表观遗传分析:看“天赋”和“后天训练”

基因就像免疫系统的“说明书”,而表观遗传则是“说明书”上的注解,能体现免疫系统的潜在能力。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

咱们的免疫系统就像身体里的防御部队,负责保护我们不被病毒、细菌这些坏人伤害。而“免疫相关基因”,好比是防御部队的作战手册,里面写着怎么发现坏人、怎么打败他们。

研究者通过检测这些基因的“活跃程度”,来看看防御部队的状态。比如,用“RNA测序”的技术,就是用显微镜去看基因的工作记录,看看这些基因是不是在忙着干活。

如果它们很活跃,那就说明免疫系统的“潜在战斗力”可能很强;如果它们懒洋洋的,就需要加把劲了,这样才能在面对疾病时打得过坏人。


表观遗传标志物

表观遗传就像基因的“开关”,它能决定基因是“开着”还是“关着”。

打个比方,基因就像家里的灯泡,而表观遗传就像控制灯泡的开关,开了灯泡就亮,关了灯泡就灭。这里有两种主要的“开关”方式,一个叫DNA甲基化,另一个叫组蛋白修饰。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可以简单理解成给基因“贴标签”,这些标签会影响基因的工作状态。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开关”还能记录下免疫系统的“作战经验”。就像一个老兵,经历过很多战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道怎么应对不同的敌人

免疫系统也是这样,通过表观遗传的这些“开关”,它能记住过去遇到的病毒、细菌,甚至是身体的其他变化,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

所以,表观遗传就像是免疫系统的“作战日记”,记录着它的成长和适应过程。


5. 综合评估工具:给免疫系统打个“综合分”


有些研究机构开发了“免疫年龄”的工具,综合分析免疫细胞的数量、功能和基因表达,给免疫系统的“生物学年龄”进行打分。

免疫年龄越小,说明免疫系统越健康。比如,你的实际年龄是40岁,但免疫系统的状态可能像30岁,也可能像50岁。


6. 临床症状:战场表现(我们自己就能发现)


前面几种都需要专业设备和医生的帮助,单靠一个指标很难全面反映免疫力的变化,所以最好是多方面综合评估。

日常对自己免疫力是否增强,是不是毫无办法?并不是,有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看出来。


感染频率

如果你发现自己一年到头很少感染,或感染后好得特别快,可能说明你的免疫系统战斗力不错。


恢复时间、伤口愈合速度

免疫系统不仅打仗,还负责修复“战损”。如果伤口愈合得快,说明免疫系统的修复效率高。免疫力较强的人,从感染或疾病中恢复得更快。


主观健康评估

就是问问你自己感觉怎么样。不能直接告诉我免疫力有多强,但可以当个参考。

具体怎么做?通常是通过问卷的方式,询问一些日常感受,比如最近是不是总觉得累?晚上睡得好不好?压力大不大?这些看似简单的小问题,其实和你的免疫系统关系挺大的。

就好比一辆车,如果油不够、发动机老响、刹车不灵,那肯定跑不快。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总是疲惫、睡不好、压力山大,身体的“防护盾”——也就是免疫力,可能也会跟着打折扣。


最后小结一下,想评估免疫力,类似于给身体里的防御部队做全面体检,既要点兵(血液检测),又要测战斗力(免疫功能测试),还得看看后勤(肠道微生物)和战场表现(感染频率、伤口愈合),需要综合考虑。

1.陈执中. 增强免疫力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保健饮食 [J]. 食品与药品, 2010, 12 (05): 227-229.

2.Zhang, W., et al. (2019). "Effect of Yupingfeng Powder on Immune 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34, 28-35.

3.Mayo Clinic. (2021). Complete blood count (CBC).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

4.Maecker, H. T., & McCoy, J. P. (2010). A model for harmonizing flow cytometry in clinical trials. Nature Immunology, 11(11), 975–978.

5.Whiteside, T. L. (2005). Measurement of NK cell activity in humans. Clinical Immunology, 116(3), 213-222.

6.Plotkin, S. A. (2010). Correlates of vaccine-induced immunity.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47(3), 401-409.

7.Belkaid, Y., & Hand, T. W. (2014). Role of the microbiota in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 Cell, 157(1), 121-141.

8.Koh, A., et al. (2016). From dietary fiber to host physiology: short-chain fatty acids as key bacterial metabolites. Cell, 165(6), 1332-1345.

9.Heikkinen, T., & Järvinen, A. (2003). The common cold. The Lancet, 361(9351), 51-59.

10.Eming, S. A., et al. (2007). Inflammation in wound repair: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The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27(3), 514-525.

11.Alpert, A., et al. (2019). A clinically meaningful metric of immune age derived from high-dimensional longitudinal monitoring. Nature Medicine, 25(3), 487-495.


医脉通抗感染
关注医脉通抗感染,快速获取国内外抗感染领域进展,及时查看指南更新,抢先知晓热门会议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