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感染前沿”微信公众号
病历摘要
患者,男,1岁2个月,主因“间断腹泻3个月”入我院就诊。
3个月前不洁饮食后出现腹泻,为果酱样大便,4~5次/日,就诊于当地医院(具体化验不详),拟诊“腹泻待查”,间断给予头孢地尼、拉氧头孢抗感染治疗1个月,并口服益生菌,口服补液盐治疗,腹泻逐渐减轻。
9天前再次出现果酱样大便,约4次/日,社区医院化验便白细胞2/HP,红细胞8/HP,WBC 13.0×109/L,N% 71.5%,CRP 7mg/L,予以口服头孢地尼,症状无明显缓解,1周前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不伴畏寒、寒战、腹痛等,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既往体健,足月顺产,混合喂养,生长发育正常。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流行病学史
3个月前不洁饮食史。
体格检查
心率150 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89/52mmHg,SPO2 100%,神志清,精神可,咽不红,扁桃体无红肿、溢脓,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可;腹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5次/分,双下肢不肿,颈抵抗(-),肌力及肌张力正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 12.34×109/L,N% 43%,L% 49%,Hb 104g/L,PLT 517×109/L;生化:ALT 14.4U/L,AST 27.5U/L,ALB 34g/L,钾4.06mmol/L,钠137.7mmol/L,氯101mmol/L。便常规:白细胞20/HP,红细胞12/HP,见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大便未见虫卵。大便悬滴动力及制动试验:阴性。轮状病毒检测:阴性。便球杆比:少量革兰阴性杆菌,大量革兰阳性球菌。便培养:阴性。肠道超声:横结肠至结肠肠壁炎性水肿。
诊断
肠阿米巴病。
诊断依据
患者为幼儿男性,慢性腹泻,病史3个月,临床表现为黏液血便,曾予以抗生素间断治疗1个月好转,后再次出现黏液血便,每日4~5次。血常规示白细胞13.0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1.5%,C-反应蛋白7mg/L,便白细胞20/HP,红细胞12/HP。肠道超声提示:横结肠至结肠肠壁炎性水肿,大便提示未见虫卵,偶见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考虑肠道阿米巴病明确。
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临床均有发热、腹泻、腹痛,菌痢里急后重明显,大便粪质少,常为黏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血常规明显升高,大便可见大量红白细胞,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细菌性食物中毒:有不洁饮食史,进食后发病,潜伏时间多在数小时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或不伴发热,可有腹痛,便培养可有或无致病菌生长。
溃疡性结肠炎:排黏液脓血便,病原菌检查阴性,抗感染治疗无效,需行肠镜及肠黏膜病理检查明确,可伴有关节疼痛等表现,ANCA可呈阳性。
治疗
给予甲硝唑0.125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1周。第2天腹泻次数较前减少,第3天便常规红白细胞消失。患者腹泻消失。
病例分析
肠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寄生于结肠引起的疾病,患者常有不洁饮食史。肠阿米巴病病变主要侵及近端结肠和盲肠。溶组织内阿米巴有滋养体及包囊两种形态,滋养体为其致病形态,包囊为其感染形态。滋养体亦可以落入肠腔变成包囊,排出体外,因此感染者、恢复期患者及无症状包囊携带者均可通过粪便排出包囊,成为主要传染源。
肠阿米巴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染,阿米巴包囊污染食物和水,人摄入后就会发生感染。人群对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是普遍易感的。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未被胃酸杀死,进入小肠下段可释放出滋养体,寄生于结肠肠腔,并可以侵入肠壁组织,形成溃疡性病灶。
90%感染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的患者并无临床症状,仅在大便中发现包囊。急性感染患者可出现腹泻,特征为黏液脓血便、果酱样大便,有恶臭、腹痛、里急后重、发热,甚至恶心、呕吐、高热,部分患者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阑尾炎、直肠瘘等情况。感染控制不及时的患者,腹泻持续2个月以上,成为慢性阿米巴痢疾。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也可以穿过肠壁通过门脉到达肝脏,引起肠外溶组织阿米巴感染。
肠阿米巴病的诊断依据主要不洁饮食史,临床表现腹痛、腹泻、排果酱样大便,腥臭味明显;大便中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或检出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抗原,血中检出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抗体;结肠镜检查可见大小不等的潜行溃疡,溃疡间黏膜正常,自溃疡面刮取标本镜检可发现病原。对肠阿米巴病的治疗,临床常选用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菌对溶组织阿米巴有效),二氯尼特是目前最有效的杀包囊药物,同时通过抑制肠道共生菌,如加用喹诺酮等也可影响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生长。
本患者流行病学史明确,临床表现典型,且粪便中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可以确诊。该病易被误诊为一般肠炎而给予抗生素治疗,致使患者腹泻长期得不到确诊和正确治疗,导致营养不良。总之,对于长期不明原因腹泻患者,应考虑肠阿米巴病,大便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可确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