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创情境 “三声三力”活课堂 | 聚焦课堂主阵地 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六)

政务   2024-12-25 18:50   北京  



聚焦课堂主阵地

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第六期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东城各校关注育人质量和队伍建设质量的提升,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展现出丰硕的育人成果,一起来看看吧!


青年教师展示课

“三声三力”活课堂


北京市第一中学


北京市第一中学举行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激发了教师们的学习热情。他们积极走进彼此的课堂,认真听课,课后及时进行点评,分享教学心得,在交流中不断成长。
其中,地理课堂《走进日晷,探索时间的奥秘》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开展日晷的观察、制作和观测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我国古代人们认识地球运动规律及利用规律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所做的努力,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基础上,弘扬传统文化。
政治课堂《世界的物质性》由两个议题展开:一是探讨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是否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二是思考智能机器人能否像人一样拥有自主的意识?通过时政素材和议学活动的结构融合,引导学生从情境和问题入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让他们认识到科技发展的两面性,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学校积极推进“学习·探究·质疑·评价·诊断”的课型实践,以及“三声三力”活课堂的构建。课堂上笑声、掌声、讨论声此起彼伏,教师们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充满了活力,教学更是充满了感染力。今后,学校将继续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展示平台,助力他们在教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创设学习情境

助力课程融合


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


东城区分司厅小学在“幸福时光,快乐童年”项目式学习——“端午·中国龙”主题研讨会中,分别开展美术、语文、体育、音乐四个学科四节研究课,以“端午”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 “经历”“体验”“问题解决”等学习任务,创造从知识符号化机械学习到知识意义性理解学习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在“做、用、创”中解决真实问题,习得核心素养。

语文与戏剧课程围绕“感悟爱国情怀,弘扬中华之志”这一主题,结合语文课本中的《黄继光》一课,开展跨学科教学。语文教师侧重于落实课程中的语文要素,在课堂中渗透戏剧文化;戏剧课程重在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音乐与信息科技课程融合,依托市级课题“4-9岁儿童音乐人工智能探索与思维发展”,自主开发“音乐人工智能创编课程”,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核心素养,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自主创编音乐旋律,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学校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真实收获与成长,尊重个人的潜能和个性,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的设定上,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学生素养本位,以核心素养为灵魂的新课程,全面凸显了课程的育人价值。




弘扬传统文化

凝聚创意智慧 


北京市东城区

府学胡同小学


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以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为桥梁,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通过亲身实践深切体会知识的力量与乐趣。在《我为府学添匾额》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围绕学校古建筑群上悬挂的匾额所引发的思考,不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更在探究中展现了创意与智慧,亲手为学校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匾额。这一过程不仅深入挖掘了匾额的文化内涵,还跨越了学科界限,从色彩花纹、字体落款到科学悬挂方式的对比实验,每一步都凝聚着学生们的匠心独运。

在《天邑池焕新记》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则聚焦于校园内富含传统文化意蕴的天邑池,通过深入探究,不仅领略到了庄子与惠子“子非鱼”之辩的哲学韵味,更将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转化为切实的行动。他们运用多学科知识,从天邑池金鱼的生存现状出发,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这些努力不仅改善了天邑池金鱼的生存环境,更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今天的校园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与光彩。 

这样的综合实践课程,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更为他们将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发扬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用自己的双手去守护和传承那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END



素材来源:文中各校

编辑:东城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曹隽


东教印象
发布最新的东城区教育资讯,提供教育信息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