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基金评审中的“打招呼”现象

学术   科学   2024-12-05 09:01   美国  


让科研和SCI论文成为临床工作的副产品!


关键词:国自然基金;评审;打招呼


既然有个学术圈,也就会有“打招呼”。

甚至我自己,在申请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时候,项目组的联合申请人、一位刚毕业的博士“神通广大”,不仅查到了评审官,而且还自作主张去“打了招呼”。

结果:被拒了。

我在申请第二项国自然时,则遇到另外一个另外感到奇怪的事情:有两位评审人给我信息,说“标书到了他的手里”。

结果:被拒了。

这两位都给了我B。那一年我的申请书得了三个B。看来有没有收到“招呼”的评审结果是一样的。但此后很久,我偶然和主任提了一句这事的时候,她还忍不住骂我“蠢、太蠢!”

更有趣的是,这份标书在我做访问学者的时候,美国老板极为感兴趣,让我写成了英文标书,然后他作为PI申请基金。

结果:中了。

因为这个课题,我留在了美国。。。


一晃都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

说起这些陈年往事,是因为今天读到了国自然基金委的老师发表在“中国科学基金”上的一篇文章,讨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的“打招呼”现象与预防措施。

原文可以免费阅读,链接是:

https://www.nsfc.gov.cn/csc/20345/20348/pdf/2024//202405-924-926.pdf


打招呼的比例:

作者指出,2018—2021年基金项目评审期间“打招 呼”现 象 有 所 下 降,但 “常 打 招 呼 ”比 率 仍 达 8.6%,“偶尔打招呼”比率达64.4%。


打招呼的效果:

作者引用了一组调研数据,显示,即使被“打招呼”但依然能公 正评审的专家的百分率达到70%以上,被“打招呼” 后要求回避的百分率达到10%以上。

作者认为,说明在被“打 招呼”的专家中,原则性强的占多数,不会轻易受“打 招呼”的影响。


这个结果令我不解:既然无效,为什么仍然还有那么多人“打招呼”?

我们也无从得知,是什么人在打招呼、他们是如何知道“评审专家是谁”的。这个显然更为重要。


减少打招呼的措施:

作者建议:

A,提高“打招呼”的难度;

B,设置科学、合理、可行的评审指标体系;

C,用科学的量化评审抵消“打招呼”的影响。


我非常赞同作者提到的整治措施。

我们(美国Healsan)一直在做客观的学者量化评估系统,效果非常好;且已经被用于包括国内多个医院在内的“医学学术骨干评估”、“基金评审评估”等。

该系统关注的是研究者的学术贡献而非仅仅论文本身;有四个关键指标,重点关注被评审人研究论文被引用情况,提供基于客观数据的评估结果。

参考文献:

【1】 https://www.nsfc.gov.cn/csc/20345/20348/pdf/2024//202405-924-926.pdf


编辑:Henry,微信号:Healsan;加好友请注明理由。助理:ChatGPT;封面:Hanson设计、GPT 4制图

美国Healsan Consulting(恒祥咨询),专长于Healsan医学大数据分析(Healsan™)、及基于大数据的Hanson临床科研培训(HansonCR™)和医学编辑服务(MedEditing™)。主要为医生科学家、生物制药公司和医院科研处等提供分析和报告,成为诸多机构的“临床科研外挂”。
网址:https://healsan.com/

点击👆;From Bench to Bedside, Healsan Paves the Path.

更多阅读

▼ 临床科研技巧及文献更新
(点击👆图片,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辑。或点击“资源”,浏览本公众号所有资源

更多精彩,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Hanson临床科研
美国的七位生物医学科学家主持。通过专家讲座,交流医学课题选题思路及SCI论文撰写规范;通过经典论文解读,分享临床科研技巧和突破性进展;通过大数据分析,解析生物医学发展趋势及行业动态。只提供以数据为基础的客观报告,及专业、独立的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