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广东省中医院 郑丹文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正值“三九”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严冬时节,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对于大部分地区而言,小寒标志着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间段。
中医认为,寒性凝滞,人体内气血得到温煦则易行,遇到寒邪则容易停滞。小寒时节天气寒冷,若气血凝滞,则易出现脏腑失去气血濡养的表现,如神倦乏力、心慌心悸、头晕、面色发黄无光泽、怕风怕冷、四肢冰凉等症状,此外小寒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节。
小寒节气期间有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吃腊八粥是当天重要的民俗活动。喝上一碗温热的腊八粥,感受到的不仅是一身的暖意,更是浓浓的节日氛围。《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上述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的功效,十分适合在气候寒冷的北方地区食用。
中医认为,寒邪易伤阳气,寒性主收藏凝滞。人体阳气源于肾,因此寒邪易伤肾阳。随着温度的下降,脾胃也容易受到寒邪的影响,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因此,小寒需要注重防寒保暖,养生原则是敛藏精气、固本扶元,具体要注意防寒补肾、温暖脾胃。
饮食上可以通过羊肉、牛肉、桂圆、芝麻、板栗、黑豆、淮山药等来温阳补气,但注意不可过于温燥,以免出现口干、咽干等不适,进食过多者也可以适当食用麦芽、谷芽等消食滞之品。
下面推荐几款小寒食养药膳,以供参考。
材料:腊肠2条,腊肉200克,虾米50克,糯米500克,香菇4个,葱1段。
制作方法:将糯米用清水洗净后浸泡3小时,放入砂锅中,加入平时蒸米饭的水量,再加1汤匙香油。香菇浸泡后去蒂、切碎,撒入锅中。腊肉、腊肠切薄片,焯水备用。葱切碎,备用。糯米煮约20分钟后把腊味、虾米加入饭中,盖上盖继续焖煮约30分钟,最后撒入葱花,轻轻搅拌即可盛出食用。
功效:温脾暖胃,益气补虚。
材料:老母鸡半只(约650克),板栗200克,葱、生姜、油、精盐、老抽适量。
制作方法:各物洗净,鸡肉切块,放入沸水中焯水。锅中放油放入鸡块、老抽、盐、葱、姜翻炒均匀,再倒适量热水,煮开后转中小火焖煮40分钟,然后放入板栗再焖煮15分钟,出锅前撒上葱花。此为2~3人量。
功效:补肾健脾。
材料:羊肉500克,白萝卜150克,枸杞子15克,当归10克,黄芪10克,生姜、精盐适量。
制作方法:各物洗净,白萝卜削皮、切小块备用。羊肉切成小块,放入沸水中焯水。上述食材一起放入锅中,加入清水2000毫升,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煲1.5小时,放入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此为2~3人量。
功效:温补肾阳,益气养血。
材料:艾叶30克,桂枝20克,海桐皮30克。
操作方法: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40分钟。取药汁倒入泡脚盆中,待温时(水温42℃左右为宜)开始泡脚,每日10~15分钟,1周2~4次。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选穴:腰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八髎(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之合称,具体位置相当于骶骨上的四对骶后孔,左右共八穴)。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置于穴位处按揉,力度要适中,每个穴位按揉150~200次。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离皮肤2~3厘米处,依次对穴位进行熏灸。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至皮肤发热潮红。穴位按揉每日1~2次,艾灸每周2~3遍。
功效:温阳散寒。
(点击图片,订阅报纸)
欢迎关注!!
“中国中医药报”抖音号:3625476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