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
烂喉丹痧(猩红热)
梁某,男,21岁,布店学徒。1952年春诊治。
患者发热,咽喉疼痛,面发红,两天后面部口周发白,至第四天高热不退,全身出现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兼有白疹,咽喉头痛加重,不能饮食,口中气息有臭味,并咯出烂肉样物。脉沉数,舌红苔少。
诊断:烂喉丹痧(猩红热)。
辨证:感受温热疫毒,侵犯肺胃,热毒炽盛,熏蒸咽喉,燔灼营血。
治法:清热解毒,清泄里热,透邪外出。
方药:金银花、天花粉各30克,地丁、七叶一枝花各15克,紫草、黄芩、黄连、栀子、赤芍、丹皮、浙贝母各9克,大黄、甘草各6克。6剂,水煎服。
外用药:金不换散加硇砂少许,外用喷喉,祛腐生肌。
二诊:热退,咽喉疼痛减轻,咽喉腐肉已去,全身皮肤红色皮疹变淡,开始大片脱皮屑。脉沉数,舌红苔少。继用清解法,守上方再服6剂。外用生肌散喷喉。一周后,诸症若失,痊愈停药。
(摘编自《吕承全学术经验精粹》,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3月)
按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之际。此例具有高热、咽痛、鲜红色皮疹等特点,病发于咽喉,故诊为猩红热无疑。
既然是热毒所致,就必以清热解毒为法选用方药。所用药物为一派苦寒清热解毒之品,但病在营血必不可少凉血药,如牡丹皮、赤芍、栀子,而浙贝母则有散结清热功效。
所用金不换散出自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为治疗喉科疾病专用药。《吕承全学术经验精粹》中还说道:“猩红热不怕风,喜新鲜空气,治疗切忌解表,宜用清热解毒之法,可用天花粉、生地、赤芍、丹皮、金银花、栀子、黄芩、黄柏、黄连、贝母、蒲公英、地丁、薄荷、大黄、生石膏、人中黄之类。”
蛤蟆瘟
田某,女,4岁。1960年3月2日初诊。
右腮颊红肿疼痛已有8天,发热,午后为甚,现体温39.8℃,口渴喜饮,不思食,小溲黄。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
辨证:风温热毒夹痰,蕴结少阳经络。
立法:清热败毒,和解少阳。
方药:柴胡2.5克,黄芩6克,山栀5克,甘草1.5克,板蓝根10克,当归6克,赤芍10克(3剂)。
另用紫金锭6片,醋调外敷患处。
二诊:内服外敷并进,药后一天,热退至37.8℃,肿痛减其大半,仍有口渴,余毒未尽,原方去柴胡,加金银花。外敷药停用。
服2剂痊愈。
(摘编自《董建华临证治验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年4月)
按 蛤蟆瘟又名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多流行于冬春二季,小儿尤多,传染性较强。腮为少阳经脉所过之处,少阳主相火,风温之邪与相火蕴结,必患温毒之恙。症见两腮红肿疼痛,治疗当以疏表、清热、解毒、散结为法。此例发于初春,风温主气,幼儿稚阴稚阳,易于感受风温之毒。治以柴胡、黄芩清解少阳,栀子、板蓝根清热解毒,取当归、赤芍活血散瘀。另用紫金锭醋调外敷,消肿止痛,可使邪热速散。
七日热
王某。
最近本地流行“七日热”。初起恶寒骨楚,数日后周身透布散在之红点,亦有神识模糊者,最迟两周可以恢复。今腹痛甚剧,七日仅更衣一次而不畅,治疗之关键在此。
生熟锦纹各6克,生枳实9克,五灵脂9克,莱菔子12克,海南片9克(即槟榔片),郁李仁15克(打),青皮6克,元明粉12克,糖炒山楂18克,六神曲12克,杭白芍9克。
二诊:温度下挫,尚作惊厥,当然是毒素之刺激。排泄之,无非通利二便。今便通,改予清泄、开窍。
嫩白薇9克,嫩紫草9克,荠菜花炭12克,连翘12克,黄芩炭9克,炒金银花12克,郁金6克,石菖蒲9克,泽泻9克,赤茯苓9克。
(摘编自朱良春《章次公医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3月)
按 “七日热”又名登革热,是一种由黑斑蚊所传染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突然高热、全身疼痛,特别以头、腰部疼痛剧烈为特点,至四五日乃出现红疹,甚则神昏、谵语,结膜、咽头充血,亦较常见。病程约七天,故有“七日热”之称。本病属于温疫,亦作“丹痧”论治。此例有明显的腑实证,七日仅更衣一次且不畅,故始以通腑为法,取承气汤为主方,加用槟榔、莱菔子、郁李仁、山楂、神曲、青皮消积化食,另用五灵脂、白芍行气疏肝止痛。便通后,改用清泄、开窍方药,药味虽简,却丝丝入扣。今录于此,以备参考。
大头瘟
吴某,女,50岁。
病起寒热,头痛若戴箍。不三日,壮热便秘,全头肿胀,赤块痛痒,间有小水疱出黄水,咳呛气急,神志时昧。今已二目难张,肿及胸肩,饮咽不利,脉浮数,苔黄腻,前医投辛凉散风热之剂,而温毒尚兼里实之症,势猛不以双解之法,自难奏功,以普济消毒饮出入为治。
元参、黄菊花、元明粉各六钱,板蓝根、银花、山栀各四钱,黄芩、葛根、僵蚕、生大黄各三钱,薄荷二钱,羚羊角一钱(另炖汁饮)。上方日夜各服一剂。翌日诸症减轻不少,大便得解。即去元明粉,减生大黄为一钱五分,并以羚羊角价昂,改用柴胡、龙胆草各二钱,日1服,连服3日,神爽痊愈。
(摘编自《百家名医临证验案传真》,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5月)
按 大头瘟是中医病名,包括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以及颜面丹毒等。此例发病险恶,初起便见头痛肿胀,赤块痛痒,壮热便秘,二目难张,神志近于昏愦,显系热毒炽盛所致。普济消毒饮为治疗大头瘟之主方,与凉膈散合用,增强清热解毒,表里双解之力;重用羚羊角清头目,泻毒火,并加用硝黄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急症当速救,下不厌早,此为范例。
伏暑(流行性乙型脑炎)
王某,男,28岁,住某医院已三日,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住院检查摘要:略(注:原病例略)
病程与治疗:会诊时,已服辛凉苦寒数剂,高烧不退(体温40.2℃),头痛无汗,目微赤,胸腹满微硬,大便未行,鼻塞,舌苔中心秽干无津,舌质不绛,口不渴,尿少,嗜睡,但神志清,微烦,脉浮,右大于左,总观脉证,乃胃阴已伤,表里郁闭之候。详询病程过程,在入院前,误服辛温药二剂,胃阴被劫。入院后,又进辛凉苦寒,热邪被遏,因议其证:脉浮头痛鼻塞,壮热无汗,是表邪郁闭之象;胸腹满微硬,微烦,苔干,大便未行,乃里闭之证。治宜急救胃阴,宣通表里,俾郁闭之邪热,从表里两解,此权变之法,合宜而施之。
处方:瓜蒌仁(打)五钱,黄连一钱五分,炒枳实二钱,玄参三钱,鲜芦根八钱,连翘三钱,银花二钱,郁金二钱,香豆豉五钱,葱白(连须)三寸,紫雪一钱(冲)。
服后,大便利,浑身微汗出,热退,次日复诊体温降至36℃,烦除睡安,舌上津回,诸症悉平,脉象缓和,继以益胃养阴之品,连进三剂,一起正常,胃纳亦佳,遂停药以饮食调理,痊愈出院。
(摘编自《蒲辅周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年2月)
按 本例初起误为寒虐,用常山、桂枝辛温之剂,病势转剧。入院后又以辛凉苦寒进之,造成表里俱闭危候。蒲老依据脉浮头痛,高热无汗为表闭;胸腹满而微硬为里结,表里俱闭,拟用表里双解之法。但又非大实满不可用承气,舌津已干不可再发表。乃取小陷胸汤解胸中之结热,复以葱豉引郁热外出;佐以玄参生水,银翘、芦根、郁金轻宣之品以清郁热;使以紫雪直透三焦,能使里结自通而不伤正,表邪自透而不伤津。立意在于“透”字,表里之邪透发,热毒无藏身之地,疫邪自难稽留,病必趋愈。
(点击图片,订阅报纸)
欢迎关注!!
“中国中医药报”抖音号:3625476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