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宝珠”,胃榆秘方治胃病

文摘   2025-01-07 14:35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源| 安徽省泾县中医院黄小飞 郎腾飞


观古今治疗胃脘痛、痞满、嗳气诸症常用之方,均无地榆一味,然研究其药性与主治,又考脾土亏虚胃痛之病机,地榆切于本病实用。皖南地区民间流行秘方叫胃榆秘方,笔者偶得之,应用多年,疗效颇佳,现将此方分享如下。

胃榆秘方药物组成:地榆(炒焦黄)40g。用时加老姜3片、黑糖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若胃脘灼痛明显,口渴而浊臭,尿黄便秘,口干或苦,日久不愈者,此肝胃俱有热毒,用药量可稍大,加蒲公英20g。若胃脘不适,痞满或痛,泛酸嗳气,吐涎沫,痛引胁背或胸中,舌淡、脉弦紧者,此肝胃杂有寒气,可加陈皮15g。若脾胃虚弱,疼痛隐然,舌淡、脉虚,此元气虚,可加莲子30g同煎。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多为气虚阴伤,加石斛25g同煎,有较好疗效。若病情稍重或兼有溃疡,则加生白及30g同煎。

关于本病的治疗,今贤有谓补脾为主,或疏肝为主,或活血为主,或调理气血为主,笔者以为当以清热利湿、解毒消炎为主。考地榆苦酸微寒,归肝、胃、大肠经,功能凉血止血、解毒收敛,可治疗中下焦血热之便血、痔血、血痢等消化道炎性病变。地榆多运用于血证,如烧烫伤,或研极细粉末外用,可减少皮肤黏膜之渗出与疼痛,加快创口愈合,故亦常用于皮肤黏膜之炎性溃烂。其效有三点。

清热解毒 炒地榆性寒,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还能解动物毒。

凉血止血 炒地榆除下焦热,可用于尿血、便血等病症的治疗。取上段切片炒用则止血,其梢则能行血。

消肿敛疮 伤口外用炒地榆粉可使渗出减少,减轻组织水肿,预防感染,并可加速伤口愈合。“宁得一斤地榆,不用明月宝珠”(《金楼子引古语》),可见自古以来,地榆的药用价值就被珍视。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地榆具有抗炎、镇吐、止泻、抗溃疡、抑制多种致病微生物和肿瘤的作用,可治疗吐血、烧灼伤、湿疹、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病大出血、便血、崩漏、结核性脓肿及慢性骨髓炎等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榆具有细胞毒作用及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血管生成等抗癌药理作用。

明代医家张景岳对地榆的描述是比较全面的,他认为:“地榆味苦微涩,性寒而降。既清且涩,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冶肠风血痢,及妇人崩漏下血,月经不止,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除恶肉,止疮毒疼痛。”



(点击图片,订阅报纸)











(进入微店,购买文创产品)




欢迎关注!!

“中国中医药报”抖音号:36254766218




编辑|徐婧
审核|朱蕗 黄蓓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药报》社有限公司主办,记录中医药历史,引导中医药舆论,推动中医药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