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美国建立了由卒中临床研究者、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相关人士、政府监管人员三方代表组成的卒中治疗学术产业圆桌会议(STAIR),并至今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科学声明,极大促进了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特别是对脑细胞保护的研究。与此同时,针对缺血性卒中脑细胞保护的新理论、新观念、基础研究和大型临床研究不断涌现,从研发、转化、临床研究到实际临床应用,都为相关领域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受STAIR启发,中国卒中学会于2023年4月正式成立“脑保护学术圆桌会(CARE)”,旨在携手海内外神经科学领域专家,共同打造一个开放、高度组织化、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并通过建立多学科的专家合作,探讨脑细胞保护领域的前沿和未来,以提高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科研与临床诊疗水平,并就规范脑细胞保护治疗策略达成共识。
在此背景下,中国卒中学会CARE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就缺血性卒中的脑细胞保护撰写了该科学声明,由CARE学术委员会专家组审核,撰写小组经过多次修改,历时14个月完稿,已于2024年8月发表于《中国卒中杂志》。
框架上,科学声明主要包括脑细胞保护的概念转变、脑细胞保护的治疗靶点、缩小脑细胞保护治疗临床转化鸿沟的探索,以及脑细胞保护的临床研究等几个方面。
内容上,科学声明主要阐述了从“神经保护”向“脑细胞保护”概念转化的过程;提出脑细胞保护从单一靶点转向多靶点的探索;展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进展,供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参考,缩小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鸿沟;针对有前景的研究靶点进行探讨,为脑细胞保护治疗的临床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该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应用;引用国内外高质量研究,体现中国在国际前沿研究进展。
缺血性卒中是致死致残的重症疾病之一,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核心是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早期血管再通可恢复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是目前被循证医学证实的最有效治疗方法。然而,早期血管再通后依然有至少一半的患者预后不良。除再灌注治疗外,另一个极有希望既能挽救缺血半暗带,又能防止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措施,是针对缺血级联反应的脑细胞保护,因此,积极的脑细胞保护治疗对改善缺血性卒中的预后至关重要。
为进一步推进缺血性卒中脑细胞保护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开展、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中国卒中学会提出声明:
在脑细胞保护概念转变方面,鉴于神经元、血管和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紧密关联及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推荐将脑细胞保护作为更加全面、综合的概念以及整体的治疗策略,代替传统的“神经保护”一词。
在脑细胞保护治疗靶点方面,缺血性卒中的脑细胞保护除关注经典靶点外,还应加强对潜在新靶点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研究,呼吁开展更多从单靶点到多靶点联合保护的深入研究、以及针对中医药的系列高质量临床研究。
在缩小脑细胞保护治疗临床转化鸿沟方面,呼吁参照美国卒中临床前评估网路(SPAN)理论和设计开展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前研究,尤其强调多中心、严格盲法、合适样本量、多模式动物、多维度终点评估的临床前研究,以提高转化效率。
在脑细胞保护临床研究方面,呼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多靶点脑细胞保护药物临床研究,并积极开展非药物类脑细胞保护研究、药物叠加非药物的综合脑细胞保护研究、以及多时相的联合脑细胞保护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学声明中多处可见依达拉奉右莰醇的“身影”。依达拉奉右莰醇作为一种创新型脑细胞保护剂,通过将两种活性成分右莰醇和依达拉奉进行创新组合,针对缺血级联反应中的多靶点,发挥多重疗效作用。
近年来,依达拉奉右莰醇开展的多项高质量大型随机对照试验(RCT)吸引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TASTE研究1和TASTE-SL研究2结果显示,依达拉奉右莰醇无论是注射剂型还是舌下片剂,均可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打破了临床转化壁垒。其中,TASTE研究证实多靶点药物比单靶点药物在脑细胞保护治疗中更具优势,TASTE-SL研究验证了多靶点药物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人群中显著降低残障且安全,并凸显了多靶点药物在给药方式中的创新突破。另一项大型RCT研究——TASTE-2研究3进一步验证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血管内治疗,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获益和安全性。可见,依达拉奉右莰醇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转化,点亮了中国创新型脑细胞保护剂的前沿进展,对推动国内外脑细胞保护相关研究与临床转化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对于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脑细胞保护治疗仍然是重要且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本科学声明对缩小目前缺血性卒中研究临床转化鸿沟、以及如何实现更多治疗方式的临床转化做出了具体科学声明。相信随着科学声明的落地,脑细胞保护治疗将迎来跨越式的大发展,造福更多缺血性卒中患者!
参考文献:
如有收获,右下角点个“在看”吧,谢谢
【精品】脱髓鞘疾病的MRI特征分析及鉴别诊断
关注公众号,了解哪方面的内容,留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