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景德镇,“吊脚楼”并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地名,江先生通过对儿时的回忆,还原了当年吊脚楼的形貌,并对吊脚楼地形的形成和保护进行了介绍。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读者对本公众号文章热烈讨论和争鸣。
【作者简介】江华明,中国作协会员,景德镇市作协主席,江西滕王阁文学院第二届特聘作家。在省以上文学专刊发过小说两百万多字,主编《古镇瓷韵》《景德镇陶瓷历史掌故》,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弄堂》《炮楼》,长篇小说《尖锐的瓷片》《龙窑飞》,报告文学《景德镇传》,曾获“萌芽”和谷雨文学等奖,作品被多种选刊选本转载。
景德镇的“吊脚楼”
在《景德镇市地名志》上“吊脚楼”的解释是:“居委会驻地。南通刘家下弄,北与玉路弄相连。长230米,宽1.5—3米,水泥路面。清代中期,此处建有柴窑和坯房,因弄巷狭窄,新建窑房影响交通,故采取在两侧墙上架过桥。谓”占天不占地”,群众习称为吊脚楼。“
吊脚楼地处景德镇市老城区南部,1956年归太白园街道办事处玉路弄居委会管辖。原来戴家弄以南都属于景南区,后改昌江区,现今划江而治才落到珠山区辖域。水泥路是“文革”以后铺的,以前跟镇里许多老弄堂一样是泥土路或石板路。
对于吊脚楼这个地方的回顾,我比较有发言权。
1
在外出上大学之前,我就一直在吊脚楼17号楼房里居住。背书包进进出出,或者在弄堂里游戏。土生土长的我算是“镇上的老崽俚子“,对弄堂里的拐弯抹角和岭上岭下了如指掌,又倍感亲切。
吊脚楼在景德镇应该是一条比较特殊的弄巷。
景德镇的其它弄堂大致都是由东向西,一般有上弄下弄贯穿前街(中山路)和后街(中华路),或者至少是直通通地垂直于昌江。而在吊脚楼地段的历史上,因为南靠刘家下弄太平桥流水的低洼地段,为城市溪流(现为下水道)进入昌江的出水口,西临昌江东岸开阔的河滩,所以在清朝和民国时期,一直被当作了景德镇南市区倾倒填埋陶瓷工业废渣(垃圾)的地方,最后日积月累,被不断堆积成了一座类似于山包的人造高岭。
手工业红火的景德镇城区,当时“寸土寸金”。后来有窑户老板就在山包顶上或山腰像造梯田一样推平了地基,因地就势横七竖八地做了十多条坯房院落。坯房与坯房之间有驳坎石阶道路上上下下连通。环绕着山包的岭脚建有柴窑和板壁民居。
因此“吊脚楼“没有办法平坦笔直,跟中山路(前街)也没有关联,弄堂一直是环绕或贯穿着人造山包,道路像蜘蛛网一样在没有规律地曲里拐弯、上下起伏和四通八达。
年幼的时候因为捉蟋蟀在野坡地上刨土,我发现了地表的泥巴地底下尽是由瓷片、破匣钵或窑渣等堆积的空隙,大失所望。又因为和小伙伴玩“藏猫猫”或“捉人”的游戏,在二十多米高的近似足球场面积的山包上下,熟透了各条驳坎石阶、由坯房改成的人家,以及宅院后的荒坡等角角落落。
2
地名志解释中的”居委会驻地“,其实就是我家,当时我父亲在光明瓷厂科长的位子上退休,接了玉路弄居委会主任的这副担子。总记得二楼的后门外还有草木茂盛的院子。楼上供奉案台上有一对老式花瓶和一对蜡烛台。
所以我一直关注着吊脚楼的生存变化。
吊脚楼的最北边是从玉路弄中间的横弄起始,向南三十米不到就分叉:一条绕岭脚偏东四十米再向南三十米,然后又分叉向南下坡接通刘家弄中间太平桥地段,向西的上坡再下坡弄巷抵达沿江路(河街);另一条从居委会驻地南边沿着驳坎台阶,朝山包腰间或山包顶部的坯房上去,山腰的坯房连通岭南的坯房,再下到吊脚楼南边的弄巷,另一条沿着一长条坯房向西下去,再连接另一个山腰坯房直接抵达昌江河边。
吊脚楼属于玉路弄居委会管辖的弄堂,之所以玉路弄居委会驻地在吊脚楼,就是因为我们父亲的缘故。居委会办公点兼文化站,是接了我们家隔壁一个已故老人的居所改造而成的。我们家的楼房地基就在现今浙江路沿河那个民窑遗址博物馆景观烟囱的基座。那座用窑砖砌成的两层楼房被叫做“斋堂”,坐落于山包的东麓,进门上台阶有高于弄堂一米多的门前平台——当时在板壁屋众多的弄巷里,是气宇轩昂、鹤立鸡群的建筑。
吊脚楼地下堆积
由站前路而改称的浙江路,是从火车站起始直通昌江河,之所以改名是因这条路由浙江商人开发。这条宽阔的大道到了沿河段突然收窄,就是因为遇到了吊脚楼民窑陶瓷文化厚达十多米的堆积层。以前吊脚楼周边有很多制瓷作坊和窑场,窑渣不断往洼地填倒后并没有停歇,继续爬上去堆高直到累积成一座丘陵。为及时保护吊脚楼地下陶瓷文化遗存,市政府最后把这块土地收回,于2006年将其列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3
大概吊脚楼地段遗留下来私营厂房,解放后都被分配给国营红旗瓷厂使用,所以这里岭上岭下老坯房一十几座,大多一间一间被分配给红旗瓷厂的职工居住。有资料显示,以前余昭益的老沙墩柴窑,以及向元狮的孙家柴窑,均被红旗瓷厂改造成了成型车间。
当初这个弄堂里烟火缭绕,语音都昌、抚州、鄱阳腔五方杂陈。
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在弄堂两侧墙上架设过楼的情景,然而那种用窑砖和石板铺成坡路,以窑炉结渣墩码砌陡墙的古朴气势,却让我深深地震感——这类建筑材料和形式,被本土摄影家以照片记录下来,也往往当作彰显本土历史文化的见证被广泛张贴。
这在山包陡立的吊脚楼未被改造之前,是普普通通的陶瓷文化建筑景观。
喜欢“吊脚楼“这个有特色的名称并以此为荣。年轻时写通讯地址时,总被感兴趣的人追问来由,我便会趁机介绍一下当地的陶瓷历史文化。后来这个容易引发联想的地名,也经常被我当作小说的背景或写进《景德镇传》等文学作品。
现在于浙江路的沿河出口处,七车道的马路被收窄为四车道的样子,跨街建立起一个上书“昌南镇“的牌楼。街两边新建了长廊式木楼与展馆,把堆积层围起来——“吊脚楼”那一片被划进了“景德镇民窑遗址博物馆”的保护范畴。
景德镇民窑遗址博物馆
公众号主办单位:景德镇市地名办 景德镇市地名学研究会
2024年11月第1期
主编:曾盛华、白光华
审稿:韩晓光
编辑:戴四维
征稿启事: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公众号投稿,有意投稿者,请加微信13030506668(戴四维)。我们将视文章内容和质量进行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