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小吃】戴四维:“镇巴佬”与“饺子粑”

文摘   2024-08-18 16:33   江西  

【编者按】饺子粑是景德镇人人喜爱的地方小吃,作者对饺子粑的来历、原料、制作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读者对本公众号文章热烈讨论和争鸣。

(作者简介)戴四维,1960年生于景德镇,市统计局退休干部,现为市地名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执行编撰《景德镇佛教》等资料。

“镇巴佬”与“饺子粑”

    亲爱的读者,你晓得景德镇最具特色的小吃是什么?所谓特色小吃就是只有在景德镇才能吃得到,离开景德镇就很想吃又难吃得到。这就是地方特色!景德镇的地方特色小吃就是——冷粉、碱水粑、饺子粑!这三种食品都是用“镇巴佬”爱吃的主粮“粳米”制成的。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饺子粑。勾起我们共同的回忆和对舌尖上的景德镇的向往。

  所谓“饺子粑”,就是用粳米磨成粉,用不同的馅料包成“饺子”形状的小吃。笔者认为,其实“饺子粑”原产地并不是景德镇,过去景德镇是浮梁管辖的一个镇,但浮梁县并没有饺子粑。浮梁县内最接近饺子粑的食物是“清明粿”,它是用糯米粉参粳米粉用“艾叶”煮开水调和制成外皮,包入菜馅后蒸熟就可以吃了。但“清明粿”是有时间性的,一般是清明节前后,浮梁乡下才会制作清明粿,且浮梁没有“粑”这个词,只是景德镇“引进”了“粑”这个词,浮梁才把“清明粿”也叫成“清明粑”。而饺子粑是用纯粳米制作的,所以饺子粑的原产地并不是浮梁。实际上“饺子粑”的原产地是都昌,现在在都昌还能看见一种叫“粑”的小吃,也是用粳米制作,只是“粑”的皮比“饺子粑”显得更厚些,馅料也没有“饺子粑”丰富可口。

  那么“饺子粑”是怎样从都昌来到景德镇并发展成景德镇的特色小吃的呢?原来“饺子粑”是随同都昌人一道“上镇”来的。明清时期,大批都昌人来到景德镇从事陶瓷生产,形成景德镇最大的群体“都帮”,后来“都帮”几乎控制了景德镇的烧窑业。柴窑烧瓷器一般需要三十多个小时,窑工要在窑场连续加班工作,特别是通宵夜班,更需要“夜宵”来补充能量,深更半夜,窑工吃米饭正餐是不可能的,“饺子粑”以其方便送餐、美味可口、经济实惠就成为窑工夜班的首选“点心”。那些随丈夫来景德镇的都昌人家属,用在家乡学会的做“粑”技术,经过改良制成“饺子粑”到窑场销售。逐渐成为景德镇人都爱吃的美味小吃。从前,没到半夜时分的窑场里弄,就能看见提着用棉絮包裹着蒸熟了的“饺子粑”的大竹篮的妇女,边走边大声吆喝“饺——子——粑——”的大长音。声音能传到很远,正在夜间烧窑的窑工们听见了便会来到窑场口购买“饺子粑”(过去妇女一般不能进窑场)。

  “饺子粑”在景德镇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制作“饺子粑”与制作小麦面粉的饺子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馅料不同,“饺子粑”的馅料一般是以素菜为主,如萝卜丝、韭菜、白豆干、酱干等素菜配佐料,以咸辣为主,当然现在也有不辣的馅料。饺子和“饺子粑”最大的不同是“饺子皮”的制作。饺子和面用冷水和面,然后用擀面杖擀成饺子皮,包入馅料,能制成形状各异的饺子,可以用煮、蒸、煎的多种烹饪方式。而饺子粑的“饺子皮”制作要困难很多,因为用粳米磨的米粉用冷水调和没有黏性,不能做成饺子皮,所以饺子粑皮和面要用开水冲兑,使米粉呈半熟状态,和成米团,包粑时,用手在面团上拽下一小团,用手捏成饺子皮,放上馅料包成饺子状,烹饪时只能用蒸笼蒸熟。蒸熟的“饺子粑”看上去饺子皮成半透明状,吃起来鲜香爽口,算得上是人吃人爱的景德镇地方小吃。

  记得前几年,在戴家弄进行住房改造后,景德镇很多地方都挂上“正宗戴家弄饺子粑”的招牌,可能是戴家弄的饺子粑好吃吧,但笔者没有在戴家弄吃过饺子粑。现在的饺子粑店都用自己的招牌,这也是对自己“粑”的自信。不管是哪家饺子粑店,每当路过闻到粑香,都会给人“口水”外涌的感觉。

  由于粳米粉团的延展性和黏性都较差,所以包“饺子粑”比包饺子要费时和困难很多,做“饺子粑”卖,算是费工费时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经营“饺子粑”的粑店也是微利型服务企业,景德镇很少有大型的制作“饺子粑”的粑店。现在有专业制作“饺子粑”的小型食品企业,包好后进行速冻保存,通过现代手段进行网上销售和派送,人们在家里用电饭煲蒸一刻钟,就能吃上鲜香可口的正宗饺子粑,算得上是景德镇特色小吃的与时俱进。

  景德镇饺子粑,越吃越想吃,越吃越忘不了它。


这是公众号主办单位:景德镇市地名办 景德镇市地名学研究会

2024年8月第4期

主编:曾盛华、金鹏光

审稿:韩晓光

编辑:戴四维

征稿启事: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公众号投稿,有意投稿者,请加微信13030506668(戴四维)。我们将视文章内容和质量进行选登。


景德镇市地名学研究会
开展地名学术研究、文化交流、业务咨询等相关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