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景德镇有很多地名的原貌和现在有很大变化,余先生通过对儿时的回忆,还原了当年刘家弄的市井生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读者对本公众号文章热烈讨论和争鸣。
【作者简介】余水根,男,1950年生于景德镇,市景房集团退休工人。
作者近期登旸府山
刘家弄趣话
景德镇的老弄堂,提起刘家弄,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很多人还会补充一句:刘家弄,在二小蛤蟆桥那个地方。
在景德镇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山南路第二小学地段,老百姓称之为蛤蟆桥这一带,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个商贸圈。他上至千佛楼,下至花园弄,这一带是热闹非凡,百业兴旺。刘家弄就座落在他的中段。刘家弄分上弄和下弄,弄长总共近一华里,以中山南路来划分上弄和下弄。相传唐代时期山西有刘姓一族在此定居,以后陆续有都昌刘姓人家迁入,建有刘氏祠堂,逐渐形成现在的刘家弄。不过,在早些年,由于浙江路的开发建设,上弄基本上被拆除。下弄由于有明清朝的手工作坊群而被保护性开发利用。
我的幼年在蛤蟆桥地段生活了一段时光。期间,我们最喜欢去的就是刘家上弄和下弄,因为弄堂宽敞,岔路多,非常能容纳我们的淘气和撒野。也夏天通过刘家下弄来到港边嬉水也是必经之路。所以刘家弄是我们一个难忘的地方,而且在我的记忆中,也有几个难忘的小事与大家分享。
红鼻公店与下象棋
在刘家上弄弄口有一个副食品店。它在这一带,是一座非常有气派的建筑。临街二间店面,高高的木柜台上摆有几个装糖果的广口玻璃瓶。老板是个酒糟鼻,和气可亲。久而久之,人们就称它为红鼻公店。我们最开心的时候,是得到一分两分钱,踮起脚尖递给老板,换来一枚糖开心半天。
在红鼻公店门口,长年摆有一副象棋摊。闲着没事的象棋迷们会不一约而同的聚集在这里下棋,你有你的思路,我有我的见解,经常为一步棋的下法争论的不亦乐乎。我放了学书包一丢就会跑到这个棋摊看棋,人小身材小,钻进大人堆里面看下棋。
只是有一次,我放了学,还没有跑到棋摊面前,就听见人员乱轰轰吵吵闹闹。哦,仔细听了一下,原来是一个老棋迷在作出重大决定时,大喊一声"将军",人就往棋桌下溜了。非常的不幸,他离开了这个热爱的车马炮。现在想起来,五十年代那个时候就有因激动过分而中风这类事情啊。只不过没有店铺和棋友什么麻烦。
挑窑柴剥树皮
刘家下弄有一个柴窑,就是用来烧瓷器的。柴窑烧的是松木,不隔几天就有一车松木运来倒在这个弄口马路边上,这个时候就非常非常热闹了,大人叫小孩嚷,一起拥向这一车窑柴。有的是担着箧篮,往窑里面挑这个窑柴,挑一担一分钱,挑的多挣的也多。可偏偏有些人尽量想少装,箧篮里面的窑柴尽量搁空,谁知扁担一挑起身,窑柴就整个倒出来,欲速则不达,惹来一阵哄笑。而象我们家没有箧篮的,只能用竹篮装剝点树皮回家生炉子用。原来,剥树皮也是有严格规定的,只能剥树皮,窑柴那怕只有一公分厚二公分长都是不能带回家的,否则定会受到处罚。镇上人几百年来一直遵守这个规矩。原来,松木柴因为含松脂,特别适合烧窑烧瓷器。而松木皮容易含水分含杂屑,燃烧时反而降低窑温,故而窑工弃而不用,允许居民自行剥掉,反而省了事了。
窑柴夹篮
因为开心,头上挨了两个螺蛳
那一年的夏天,准确的来讲是1959年。景德镇发生了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情,景德镇市观音阁水厂,经过多年建设,已经顺利投产了,清澈的河水,通过自来水管道来到我们中山南路,在刘家弄下弄口,安装了一个供水站,一分钱一担水,各人各自带上自家的水桶去装。大家排着队等着装水,有专门的人看管。这下子我们可方便了,也用不着下港(景德镇人管河叫港)去挑水吃了。在没有通自来水之前,我们靠昌江河边的居民都是下港挑水吃。还有专门挑水的挑水工。一分钱一担挑上门倒进你家的水缸。我们家舍不得,基本上自己去挑。这是个非常沉重的体力活。我人小,只能半担半担的挑,有时和小伙伴合抬一桶水,碰到水位降低时,码头离河水太深,战战兢兢半天也打不上水。
看着从水龙头哗哗流出的清澈的河水,开心的不得了,刚好一位邻居从水站挑水经过我面前,我想都没想,直接用手将水桶里的水泼了出来。这下可恼怒了这住做豆腐的壮汉邻居,直接将一担水挑到我家门口就要往门里倒。幸好,邻居们拦着他,一边责骂我一边帮我陪小心,这才不了了之。
父亲回家后,得知情况经过,举起手来,顺手给我来了二个螺蛳。(当年镇上大人们给小孩的体罚比较容易上手,一个是用鸡毛掸子抽打屁股或其他部位,一个就是将手掌握紧,手心向上,食指和中指微微伸开,朝脑袋敲去,这就叫"嗑螺蛳")叫你以后长记性。
以上这些小故事小趣话,当年的小伙伴们,如今的老镇巴佬,你有没有经历过呢?
公众号主办单位:景德镇市地名办 景德镇市地名学研究会
2024年10月第10期
主编:曾盛华、白光华
审稿:韩晓光
编辑:戴四维
征稿启事: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公众号投稿,有意投稿者,请加微信13030506668(戴四维)。我们将视文章内容和质量进行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