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期刊发韩晓光教授《传统陶瓷的行业用语》引起广大读者兴趣,江先生通过通过自己的工作经历,进一步补充和生动解释了部分行业用语,或许你也能说出更多的行业用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读者对本公众号文章热烈讨论和争鸣。
【作者简介】 江清汉,1957年生,江西景扬律师事务所律师。1980年代曾为景德镇作协会员,业余喜爱文学创作。
也说传统陶瓷行业用语
读了韩晓光老师的《传统陶瓷的行业用语》一文,文中列举并解说了很多传统陶瓷行业用语,方言土语,读来特别亲切而又有趣味。想起自己曾经从事陶瓷行业的工作,当年情景再现眼前。苦中有乐的工作,特殊的行业用语,记忆犹新。
还有韩老师文中没有说到的行业用语,恰是我曾经工作中常见常用的,本文补记若干。
景德镇窑火千年,在传统制瓷工艺流程中,最靠近窑火的工序是装坯和烧窑,这两个工序都在窑场里完成。1976年5月,我留城分配到曙光瓷厂三车间(烧炼车间)工作。烧炼车间的工作分为两部分:装坯和烧窑。装坯工负责装坯、开窑,烧炼工负责满窑、烧窑。我的工种是装坯。
坯坊工人制好瓷坯,装坯工用竹制的挑坯架把瓷坯以扁担肩挑运进窑场(如是不大金贵的电瓷,也可用板车拉),在自己的工位上,平整匣钵,把瓷坯小心装入,装好后在工位边的空地上码成一人多高的整齐行列,等待烧窑工将其搬入窑包(满窑)。瓷坯由烧炼工烧成瓷器后,装坯工进入窑包将装有瓷器的匣钵搬出(开窑)置于长木凳架上,交由选瓷工按等级分装。待窑包内的匣钵被搬空,一个烧炼工序的周期就完成了。
与上述工序相联系,有不少字典词典不载但行内人都知会的传统陶瓷行业用语。
检渣·渣饼——为使装坯的匣钵底部平整,防止匣钵中的瓷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变形,并方便瓷器烧好后容易取出,装坯工要在匣钵内的底部平铺一层白色的耐高温细砂,这砂子名为“检渣”。说是细砂,却很粗糙。装坯工在匣钵内均匀洒下检渣,再用木制或瓷制的圆形抹平工具抹平压实,然后把瓷坯放入匣钵。烧制日用瓷、艺术瓷,还会在检渣上面再垫一块泥坯托底,瓷器烧成后,轻轻一磕就能使瓷器与托底分离。那托底,景德镇人叫它“渣饼”。
检渣还有一个常见的用途,婆婆奶奶用它擦除锅底油渍,轻松又高效。
渣饼也有一个景德镇老崽俚都知道的用途:打水漂。
手——匣钵从匣钵厂出厂时都是标准的,瓷坯装入其中,层层合缝,烧制瓷器时不会往里“跑烟”。但为节约成本,匣钵都要重复使用,在1300多度的高温环境中反复进出,匣钵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形,原本平整的匣钵,因口沿变得凹凸不平而很难使之合缝。装坯工要把已经变形的匣钵重复使用,就要耐心地观察匣钵的形态,巧妙利用变形凹凸,找到上下咬合密实的匣钵拼成一组,通常一组是三到五个匣钵,并且,组与组之间相连的匣钵上下之间也要合缝。为防止满窑工打乱秩序,装坯工在一组匣钵上从上到下画两道相向的半圆弧,形如“( )”,表示这是不可分开搬离的一组,有点像在多页文件的边上盖上骑缝章。之后的满窑开窑,工人们都会按照弧线的提示,一组一组地搬进搬出,这一组,就叫“一手”。当然,力气大的,也会两手三手一起搬,但都不会把“手”打乱。
架杪(景德镇方言读bǐao)——烧炼工负责满窑,把装好瓷坯的匣钵搬进窑堂,次序是先码放地面的,再一手一手层层往上码,到了高处,需借助高脚木凳把匣钵托向窑堂顶端,这个把装有瓷坯的匣钵托向窑堂顶端的工作,就叫“架杪”。
珠山大桥南侧护栏中段的石柱上有“架杪”雕塑,形象而生动。
把桩——“把桩”是烧炼过程中最重要、最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类似于开车掌方向盘,行船把舵。瓷坯进入窑堂,用耐火砖耐火泥封住窑门(要在一般人身高的眉眼高度处留一个观火孔),在炉膛内放入茅柴,烧窑的准备工作就绪。烧窑需多人协作共同完成,其中的核心是把桩师傅。把桩师傅是烧炼全过程的号令者、决策者、指挥者,点火、添柴(煤)、歇火等步骤,均须听从把桩师傅指挥。把桩师傅的经验和眼力,是瓷器质量成败的关键。
烧窑一般在傍晚点火。点火后,把桩师傅会在炉门前几步远放一把靠背椅坐下,一管烟,一壶茶,一脸严肃,间或起身透过窑门的观火孔察看窑内温度,适时发出添柴(煤)指令。一窑瓷器的烧成,通常需要一整夜时间,把桩师傅责任重大,万万不敢打盹。听说,在解放前,窑炉歇火后,窑户老板是要请把桩师傅吃肉喝酒的。
缴杪、扳桩、收兜脚——装坯工负责开窑。瓷器烧好后,烧炼工下班休息,待窑堂内温度降到可以进人时,装坯工就要开窑。
满窑时由下起,层层往上码;开窑时由上起,层层往下搬。窑堂内,中心顶高四五米,要把上面的匣钵搬下来,需借助专用的高脚木凳,由一人站上木凳,踮脚搬下最高处的匣钵,转身传给下面的工友。这种从窑堂最高处搬下匣钵的劳动过程叫“缴杪”。缴杪,需要先用两手的指尖将最顶端的一手匣钵从整齐堆码的一柱中移出一部分,接着用指尖将匣钵顶出换位于两手掌上托,转腕换手掌下托,再转身弯腰传给下面接应的工友。缴杪是一项技巧、勇气和力量相结合的工作。可以看出,这里说的“缴杪”和前面说的“架杪”正好是反工序。
缴杪是高处作业,难度大,一般是一手一手往下搬。高处的匣钵搬出后,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开窑工人就可以视力气大小两手、三手甚至四手匣钵一起搬了。在齐腰处一次搬下几手匣钵出来,我们叫“扳桩”。曙光瓷厂生产电瓷,长方形的闸刀板如砖块一样厚重,四手装有闸刀板的匣钵垒起有一人多高,重约两百斤,工人一次抱出这一摞匣钵,那样的力量感,总会让我想起西楚霸王项羽的诗句:“力拔山兮气盖世”。
中上端的匣钵搬出后,弯腰搬出底部的匣钵,被形象地叫做“收兜脚”。这时候工人们的气力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弯腰搬地下的匣钵就显得特别吃力,每当这个时候,总是班长组长默默地承担收兜脚的工作,我的师傅曹新国就是这样。
散筑——瓷厂有一个工友互助的模式,叫“散筑”,就是有人因故请假不上班,又不想被扣工资,就与同事工友商量,请假人的工作任务由同事代为完成,相应的工资也记在做散筑的人名下,或者待以后等量以工换工。
“散筑”,其中的“筑”字是景德镇方言中短促发音的入声字,读音如此,但不知道是哪两个字。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过这个问题,有学友告诉我应该是“散做”。我觉得,意思大约是,但读音又很难将二者合二为一,因为“做”字读去声,没有入声发音的。
这只是我经历的工种中的用语,不同的工种肯定还有更多的传统陶瓷用语,我只是“接搏”(景德镇方言,替换前面累了的人)而已。
公众号主办单位:景德镇市地名办 景德镇市地名学研究会
2024年9月第2期
主编:曾盛华、金鹏光
审稿:韩晓光
编辑:戴四维
征稿启事: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公众号投稿,有意投稿者,请加微信13030506668(戴四维)。我们将视文章内容和质量进行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