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地名,总能引起曾经生活在哪里的居民的回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先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详实的文史资料,生动地介绍了毕家弄的情况,也许能够引起更多读者的回忆。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读者对本公众号文章热烈讨论和争鸣。
【作者简介】李文跃,1959年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擅长粉彩与墨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粉彩代表性传承人。
景德镇毕家弄的回忆
笔者对景德镇的里弄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回忆。其中毕家弄尤为深刻,笔者在上小学之前,就一直住在毕家上弄横弄5号楼房里,算是“弄子里土生土长的小崽俚子”,常常在弄子里窜来窜去,好不快乐。因为和小伙伴们常常在一起捉“捉蟋蟀”,在野坡地上挖“蚯蚓”养小鸭,泥土底下不少碎瓷片破匣钵或窑砖头不时被我们翻起。还有“藏猫猫”“跳驳坎子”“捉蜻蜓”的游戏,弄子里除了童年碎撒一地的欢乐笑声、暮色夕光中一声“恰饭罗”的吆喝、踽踽而行或独坐不语的老人背影,每每回忆,倍感亲切。
一、景德镇里弄文化的集大成者
据《景德镇市地名志》(1988年版)记载,毕家上弄西至中山北路东侧85号,东至中华北路西侧。长11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朝仅有两户人家,以制作毛笔为业。宋末明初,住户增多,形成弄巷。因毛笔质量好,颇有名气,人们称此弄为笔家弄。后谐音为“毕家弄”。因处东段地势较高,称毕家上弄。“毕家下弄”由毕家上弄派生得名。位于中山北路以西,与毕家上弄相对应。长150余米,民国时期是非常繁华的一条弄子,因为这条弄非常热闹,也被誉为热巷子。
1980年代的毕家上弄
毕家下弄
毕家弄瓷业历史建筑遗迹众多,如上弄范永生瓷行、余氏瓷行、范乾生故居、红店、坯房、窑房、窑砖路,下弄集“作坊、窑房、红店、笔庄、民居、厂、学校、会馆”一体,建筑极具明、清时景德镇的建筑风格与本土特色。
毕家上弄的窑砖路
毕家弄在景德镇应该是一条比较特殊的弄。景德镇里弄大部分弄堂大多由东向西,而毕家弄则与御窑厂西南的西辕门、东司岭相连,毕家弄横弄再由东向西相连贯通。其实毕家弄除了东西走向的毕家上弄、下弄外,还有多条横弄与其他里弄相通,形成一个大的毕家弄片区,这一片区是景德镇里弄文化的典型区域,了解景德镇里弄,从毕家弄开始。
二、现代教育的摇篮
毕家弄是景德镇现代教育的摇篮,首个模范小学、景德镇第一个陶艺人才学堂就诞生在这里。
1、景德镇第一所小学模范小学
模范小学当时是一所新型小学,在景德镇的名声最大,位于毕家上弄,它的规模在当时以至很长时间为景德镇最大的学校,许多年曾免试向省城中学输送学生。它有官办性质,创办于辛亥革命之前。而且,在大革命时期,与革命发生过不少联系。模范小学的创始人,传说他为江西都昌人江抟秋,字起鹏,世居景德镇,清末中秀才,废科举后入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学中文,学习优秀,毕业后回到景德镇办学。据史料介绍,模范小学成立后有过几次改动。北伐之前,一直叫模范小学,之后一度称中山小学,稍后又改为景德镇厂前小学,又改为县立第一中心小学。因为自20世纪30年代起,浮梁县设六个区,景德镇是第一区,故名。日机轰炸期间,一区小学(即模范小学)由毕家弄迁至东山寺(今市委机关保育院)。
2.景德镇第一所陶瓷职业学校所在地
中国陶业学校1911年由张浩和康达发起,名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本部在饶州,以实习为由,设分校于景德镇。1915年改名江西省第二甲种工业学校,景德镇分校则为其“附属乙种工业学校”,它是景德镇市最早的一所陶瓷职业学校,校址设在毕家上弄模范小学内。1923年又改称为江西省立瓷业学校,景德镇复为分校。1927年春,校名更为江西省景德镇陶业学校。同年秋,改名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陶校几次改名,分校从未停办,直至校本部迁离饶州。分校创办之初,其任务是接纳校本部的学生实习,第二年独立招生,招初小毕业生,学制三年。它属职业学校,学费免缴,并由学校免费供给膳宿。分校招生范围,广及皖、浙、赣。学校先办饰瓷职业班,后办成瓷职业班,学生最多时百余人。课程设置有修身、国文、算术、理化、历史等,专业课按饰瓷、成瓷二种职业班分别开设,并建了一座方形小瓷窑用于实践教学,景德镇陶瓷名画家汪太沧,方云峰等均为饰瓷班学生。陶业学校是我国陶瓷职业教育的摇篮,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起点就是这所陶业学校。
毕家弄陶业学校
三、红店和艺术家的集中地
红店,是景德镇特有的本士陶瓷文化,它源于元代,发展于明代,巅峰于清代、民国时期。所谓红店,其实就是从事在陶瓷上彩绘、加工、生产的作坊或店铺。画瓷器称“画红”,专门经营的人称为“红店老板”。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就是“画红”“红店”的代表人物。
毕家弄分布着多处老红店、制瓷作坊。还有众多的红店与画红艺人,这些红店大多为前店后坊(釉上彩绘瓷器加工、销售场所),即前面一点是展示陶瓷成品,后面的地方是陶瓷彩绘画红的位置,而且大多红店都有各自的堂、斋、轩、号。民国至1960年代初,有几位陶瓷艺术家在毕家弄画红创作。现存的毕家横弄(与东司岭相连)西侧一大排房子的红店里,南头第一家是画红名家杜浩生、第二家是粉彩名家毕渊明、中间一家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第四家为粉彩山水名家邹国均、李镇生。
清代的毕家弄红店
家父李镇生1934年生于景德镇,在这条弄里娶妻生子,自幼随爷爷李咸阳画民间青花、粉彩,年轻时又拜陶瓷名家邹国均先生为师学习粉彩,1958年随其师父进建国瓷厂工作,后艺术瓷厂成立又被组织安排随邹国均到艺术瓷厂画瓷器。曾任艺术瓷厂美术研究所长,技术科长、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职,擅长粉彩山水画与民间青花。
笔者1959年生于毕家弄,就住在邹国均老师房子的楼上。每个老师都有画红的红店名,如王锡良先生的“五尺圆”、毕渊明先生的“至乐老人”、邹国均先生的“平山草堂”“邹国均画寓”、杜浩生先生的“浩乐轩”、李镇生先生的“迎祥堂”等等。新中国成立后,该地为景德镇市政府工作区域,1960年代初期其范围建设拓展、毕家上弄紧靠其周围我们住的房子和红店动迁。王锡良、邹国均、杜浩生、李镇生等,均迁居至工人新村、向阳岭等地居住。
迎祥堂红店故居
民国时期最大红店范永盛瓷号就在其弄中心地带。范朝生,江西抚州人,自立门户开起“范永盛瓷号”,生意兴隆。此外,毕家下弄还有不少专于陶瓷红店画红的画师,如擅画墨彩图案来自江西婺源的施栋才先生,江西丰城籍专于雕塑业的何水根等都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毕家上弄范乾生故居
四、老窑房的重要区域
毕家弄是集陶瓷成型、彩绘、烧制为一体的陶瓷生产厂区,此弄在明、清时期御窑厂西侧连通御窑厂的西辕门,也是“官搭民烧”的主要场所之一。现还有四座坯坊遗址和两座烧造瓷器有名的柴窑窑址,既东窑和西窑。
毕家弄北侧窑房遗址
毕家弄横弄黄老大窑
原艺术瓷厂厂长周景平与李文跃在毕家弄明、清制瓷作坊
毕家弄除开设红店外,还开设有瓷行,如都昌余氏瓷行是民国时期都昌籍人士开办的较大瓷行。瓷行是为外地商人代买、落仓、包装(茭草)和托运瓷器的驻地。瓷行与把庄、汇色(选底)、茭草、打络子、萝行、船行等行业有业务天系。开设瓷行的商人基本都从事过瓷商行业,以湖北、浙江、云南、江苏、广东籍商人为主,其中湖北人尤为居多。清代弄子里热闹非常,从御窑厂西辕门而入的独轮车,挑坯入窑、挑瓷入御窑厂的窑工进进出出,到瓷行、红店买瓷画的人川流不息。
五、多种行业集聚地
自宋代以来,制瓷业的兴盛也带来了其它相关产业的繁荣,其中“瓷用毛笔”也变成了抢手货。据说,毕家弄的毛笔在其时做的是最好的。瓷用毛笔业曾经是毕家上弄的辉煌,景德镇瓷行销世界各地,毛笔需求量大,而毕家上弄的毛笔在景德镇也辉煌一时,所以有“笔家弄”之誉,后谐音为毕家弄至今。
该弄最著名的行业是钉鞋业、米谷业、柴行和门类丰富的爆竹店、酱菜店、牛肉馆子店、纸马店、铁匠铺等。古代景德镇的街面积水较多,路面湿滑,因而“钉鞋”(类似于现在雨鞋)业很受当时窑工的喜欢。毕家弄钉鞋成为景德镇品牌。钉鞋业一直到1960年代初因为雨胶鞋的普及而退出历史舞台。
毕家下弄钉鞋铺
六、两所府县会馆
在毕家弄,仅会馆就有二处,一是毕家上弄的南昌会馆,二是毕家下弄的奉新会馆,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团体。毕家上弄的南昌会馆就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会馆。南昌会馆又名“洪都书院”,建于清代,是一府八县(南昌、新建、进贤、丰城、奉新、靖安、安义、武宁)集资共建的,占地面积(包括隔街相望的外戏台场地)约2300平方米。会馆坐落在今中山北路闹市区,坐东朝西,北邻毕家上弄右侧横弄,南倚詹家上弄,西临大街(为正门)。后因火灾被焚,成为空地一块。1936年在此新建的“景德大舞台”,是当年镇上大戏院之一。民国时期,景德镇第八初级小学曾设在此处,有一教室供学生上课。会馆的后门可通毕家上弄右横弄,师生均由此门出入。
毕家下弄奉新会馆
奉新会馆(又称新吴书馆),现为毕家下弄65号,是清代后期修建的,是奉新籍商人和工匠在景德镇的聚会和活动中心,主体结构尚存。民国时期一度改做新新大舞台,先后改成电影院、杂剧院。当时戏台搭在西端,中间是露天院子,还有一棵好大的樟树,大家都站在中间院子里看戏。新中国后,奉新会馆为采茶剧院,成了采茶戏京剧的专业表演场所。后来又转为文艺工厂。奉新会馆曾是奉新老乡聚会议事之地,故该弄的居民以奉新人居多。
毕家弄与景德镇老街区、老里弄,已构建成了景德镇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文化现象。它见证了千年瓷都景德镇陶瓷的发展,成为景德镇御窑陶阳里里弄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公众号主办单位:景德镇市地名办 景德镇市地名学研究会
2024年11月第2期
主编:曾盛华、白光华
审稿:韩晓光
编辑:戴四维
征稿启事: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公众号投稿,有意投稿者,请加微信13030506668(戴四维)。我们将视文章内容和质量进行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