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传统陶瓷的行业用语就有其丰富的内涵,韩先生通过多方调查,把部分行业用语归纳介绍给读者,或许你也能说出更多的行业用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希望读者对本公众号文章热烈讨论和争鸣。
(作者简介)韩晓光,1951年出生于景德镇。景德镇学院人文系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出版《晓寒山水田园诗选》等专著数十部,发表论文百多篇,是景德镇德高望重的著名文化学者。
传统陶瓷的行业用语
传统陶瓷行业用语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行业用语或源于方言词汇,或源于古语词汇,或源于行业习俗。它们不仅存在于历代陶瓷典籍,如《陶记》《陶谱》《陶歌》之中,而且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至今仍在陶瓷生产实践中运用,如“琢器”“件”“不子”“茭草”等等。他们既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陶瓷文化的载体。学习这些传统陶瓷行业用语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景德镇陶瓷生产的传统工艺与相关的社会生活习俗,同时也有助于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源于方言词汇
景德镇人口五方杂处,“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这些外来工匠以都昌籍、鄱阳籍为主,“而今尽是都鄱籍,本地窑帮有几家?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临川、南昌等地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景德镇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方言。有些传统陶瓷行业用语的产生与方言词汇有密切关系。如:
l、件:亦称“圾”,用于表示瓶、缸一类琢器大小规格的量词。有小至五件,大至万件等。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陶瓷有以圾称者,俗作件。自五圾起,以至百圾。五百圾、千圾,如尊、盆、缸之类。”
2、斗彩:(斗,音dòu) 也写作“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瓷工艺。景德镇方言中把两件物体或一件物体的两部分拼合起来称为“斗”,故名“斗彩”。
3、茅堧:(堧,景德镇方言读xián) 景德镇方言中把器物破损叫作“茅”,破损的瓷器叫“茅器”(《陶歌》:“王家洲上多茅器。”)。又把物体的边沿叫作“堧”。如“碗堧”、“沟堧”等。“茅堧”就是瓷器产品的口沿部分破损。
4、饭闭 :亦作“饭贝”,一种普通有盖有托的茶碗。景德镇方言中把合上容器的盖叫“闭”。如“闭到锅盖”,“把茶盅闭到”等。又因这种茶碗容量与饭器差不多,故称“饭闭”。一说上下合盖形如贝壳,故亦作“饭贝”。
5、碌坯:(碌,音lù) 景德镇方言中把对某些东西“加工、制作”称作“碌”,如“碌饭”(烧饭),“碌酒”(烹调宴席)等。可能是“弄”的音转。在圆器行业中把打杂、做坯、印坯等六道工序统称为“碌坯”,“碌”有“制作”的意思。
6、剐笃:(剐,景德镇方言读wā) 用刀具挖削碗、盘等坯底部使之平整光滑,叫作“剐笃”,也叫作“剐坯”。景德镇方言中称器物底部为“笃”,如 “碗笃”、“桶笃”。其他方言中也有此用法。《中国谚语资料》中就记载有“问人问到笃,拆了田螺屋”的说法。“问到笃”与“打破砂锅问到底”义同。景德镇陶瓷行业用语中把“笃”俗写为“土足”,如【清】龚鉽《陶歌》:“挖土足仍须刷釉齐”。
7、不子:(不,景德镇方言读dǔn) 景德镇方言中把实心的块状物体称作“不子”,如“木头不子”,如“石头不子”。制瓷泥料(或釉料)经采集、舂细、淘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称“不子”。
源于古语词汇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语言的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也因此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就词汇而言,有些旧词消亡了,有些新词产生了,也有些古语词至今还存在于现代的语言交流活动之中,有其不可替代的表义功能。这种现象在景德镇传统陶瓷行业用语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如:
1、茭草:(茭,景德镇方言读gāo) 茭,古语词,意思为草、竹、苇等编织而成的绳索。《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在景德镇传统瓷业生产中,茭常用作动词:即用竹篾、稻草将瓷商所购的瓷器进行包扎,以便于运输,茭草就是用稻草等“包装”瓷器。
2、厾笔:(厾,音dú) 厾,《汉语大字典》:厾,轻击、轻点,如:厾一个点儿。即用椎状物轻轻点击物体。厾笔,画瓷用的笔,羊毫制成,平头,用于染抹山水、云雾等画面。
3 、搪窑:(搪,音táng) 搪,用涂料均匀地涂抹,如“搪瓷”。【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农本·诸家杂论下》:“先以一指搪泥,然后二指嵌苗置其中”。搪窑,即以黄泥涂抹窑的内壁及窑囱外壁,使之密封、光滑。
4、生爽瓦 :(爽瓦 ,音shuǎng) 生爽瓦 ,即没有烧透的瓷器。【清】蓝浦《景德镇陶录》:“火不沟疏,则中后左右不能烧透,而生爽瓦 所不免矣”。《玉篇·瓦部》:“爽瓦 ,半瓦也”。
源于行业习俗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由于长时期的社会分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行业习俗,作为其表现载体,同时相应地产生了许多行业用语。历史悠久的制陶业更是如此,例如:
1、圆器:运用陶车一次拉坯成型制成的圆形瓷器。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浑圆之器,必用轮车拉成。”
2、琢器: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琢器业始于明代,其产品时称印器,清代改称琢器。如瓶、尊、罐等。
3、镶器:是以泥块镶合成方型、棱型、扁型等有棱有角的异形器物,多为陈设艺术瓷。
4、照子:亦称“试照”。照子是一小块经配制成的泥料(或釉料),经烧炼后测定其性能,以及在烧窑过程中验证瓷器生熟,故称“试照”。【清】郑庭桂《陶阳竹枝词·注》:“陶家买不釉,必以少许先烧,谓之试照”。
5、估堆 :旧时习俗,陶户将卖剩的零散瓷以及次品瓷,按堆估价卖之,称之为“估堆”,亦作“打估堆”。
6、打络子 :将茭草以后的瓷器用篾捆扎牢固,使之在长途运输中不致破损。因捆扎时都要编成六角形网络。故名“打络子”。
7、打换票 : 换,退换,票,提货单。旧时行业习俗:如果产品花色、数量与等级与提货单上的不一致,客户可以提出退换货品,叫“打换票”。
8、打派头:瓷业工人举行罢工叫“打派头”。景德镇瓷业工人在历史上曾举行过多次罢工,每次罢工的胜利几乎都要领头的付出牺牲,所以叫“打派头”。
源于修辞方式
汉语中词语表达的意义有多种形式,如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由于比喻、借代等修辞方式往往更便于表达某些行业概念的特定义蕴,因此运用得比较常见。有一部分传统陶瓷行业用语是以比喻与借代修辞方式构成的。如:
以比喻构成的。如:
1、收纱帽:满槎窑时,因小器匣缽直径大,顶端留有空隙,为不浪费窑位,空隙处常补满零星大器。这些大器放在顶端,形如纱帽;又由于这是满窑的最后一道工序,故名“收纱帽”。
2、和合器: 一底一盖两件的盘类器皿叫“和合器”。它的形制与传统中的和合二仙有类似之处(两者时时相伴在一起),故称“和合器”。
3、木巴掌: 印坯时打坯笃,打软渣时用的工具,一般用断料板锯成,形如人的巴掌,有长柄,故名。
4、拣麻雀 :出窑清匣时,拣取匣内遗漏的瓷件叫“拣麻雀”。因器形小,在匣中犹如麻雀在窠中,故喻之。
以借代构成的。如:
1、剁草鞋:琢器行业的工人几乎全年都穿窑户所买的草鞋干活;另外,“草鞋”也是传统陶业中一种劳动组合单位,故常以草鞋代指瓷工。“剁草鞋”,即在行会中除名,这是对工人最严的惩罚。
2、买扁担:搬运工人要想上岗挣钱,必须先拿两块银元向把头买挑运权,故以“买扁担”代指买挑运权。
3、趟街:(趟,景德镇方言读tàng) 旧时瓷工休假叫“趟街”。因平时工作十分紧张,只有假日才有空上街买物或休闲,故“趟街”成为瓷工休假的代称。
公众号主办单位:景德镇市地名办 景德镇市地名学研究会
2024年9月第1期
主编:曾盛华、金鹏光
审稿:韩晓光
编辑:戴四维
征稿启事:欢迎广大读者向本公众号投稿,有意投稿者,请加微信13030506668(戴四维)。我们将视文章内容和质量进行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