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超 | 人工智能与诗歌——螳螂文学第十一届交流会发言稿

文摘   2025-01-31 21:01   甘肃  

螳螂文学×张子超



人工智能与诗歌

——螳螂文学第十一届交流会发言稿


文 张子超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螳螂文学社的社员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在这第十一届螳螂文学社交流座谈会上,和大家一同探讨 “人工智能与诗歌” 这一充满挑战的话题。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计算机视觉方面应用于智慧农业,安防监控,无人驾驶等。在机器人技术领域,涉及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控制和应用等方面。


诗歌创作领域也不例外。运用最对的便是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是研究人类语言与计算机之间相互作用的技术,旨在使计算机能够理解、生成和处理人类语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括语音识别、文本分析、语义理解等多个方面,广泛应用于智能客服、智能翻译、情感分析等领域。自然语言在诗歌创作方面,它就如同一位贪婪的学者不断汲取着诗歌中的文字后娴熟地把控文字的表达形式与修辞技巧,进而创作出具有独特文学特质的作品。


比如,有的人工智能可以根据给定的主题,迅速组合出一系列诗句,从表面上看,似乎具备了一定的诗歌创作能力。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能够取代作家、诗人而成为真正的诗人呢?


我认为并非如此。诗歌,我认为他是对所见所想,对情感,对思想的高度凝练表达,每一首经典的诗歌背后,都承载着诗人在特定的喜怒哀乐、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思考。每个人堆叠起来的文字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价值观和审美观念,这些因素赋予了他们的作品独特的个性。而人工智能的创作是基于数据和算法,难以形成真正独特的个体视角。再者,AI 难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优秀的诗歌常常运用隐喻和象征来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但人工智能往往只能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和处理语言,无法深入领会隐喻和象征背后的丰富内涵。


这种基于人类真实情感与丰富阅历所产生的创作冲动,是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取代的。尽管人工智能能够学习海量的诗歌文本,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则和创作技巧,但它缺乏人类所拥有的情感感知和生活体验。因为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文字的堆叠,更是诗人内心的呐喊。


就如2001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人工智能》中所表达的那样,无论是AI还是人类,当他踏上了找寻自我、探索人性、充满感情的路途,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有了爱,才有了诗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完毕。


螳螂文学社荣誉导师


孟子为  祁波  王宏斌
式路  鲁松林  张俊峰  董翅


螳螂文学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cfwhgzs@163.com
本期编辑 | 萧长风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点击图片畅享阅读)


记得分享点赞在看让文学点亮人生

螳螂文学
螳螂,亦称刀郎,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螳螂文学由此应运而生,平台是集诗书画艺于一体,展示优秀原创作品的文艺类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