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张俊峰散文集《心灵的呼唤》出版发行

文摘   2025-01-27 19:41   甘肃  


螳螂文学×张俊峰

《心灵的呼唤》
作者:张俊峰
时间:2025年1月
出版:华夏文化出版社


《心灵的呼唤》是螳螂文学社第十一届交流座谈会特聘荣誉导师张俊峰出版的最新散文集,由华夏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心灵呼唤、留住乡愁、灵魂觉醒、静待花开和教育之魂五个板块,记录了作者在工作、生活中的点滴见闻、所思所悟,文章清新典雅、文风朴实生动,文笔构思缜密,情感真挚感人,是作者潜心打造的第一部散文力作。

散文集《心灵的呼唤》共五卷


第一卷:心灵呼唤

面对生㓉中的大风大浪,我都能笑脸相迎,从容应对。但对母亲的离逝,我一直难以释怀,每当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我总是伤心落泪。自从母亲去世后,我才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对母亲的爱是那么深沉,那么厚重...


第二卷:留住乡愁 

乡愁是那热气腾腾的粗茶淡饭,是那让人魂牵梦绕的袅袅炊烟,是那融化游子愁肠的母亲声声的呼唤……梦回故乡,我总想抚摸的不是那道埋藏着儿时记忆的坡梁,就是悬挂在西边渐渐远去的那轮明……


第三卷:灵魂觉醒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学会接纳自己的平凡,学会取舍,学会独处,学会自渡,学会释怀,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潜心钻研,精耕细作,这才是生活的大智慧。另外,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且向内求,站在更高的精神维度看人生,这才是化解所有生活矛盾和应对人生挑战的最好办法。


第四卷:静待花开

爱是走入学生心灵的唯一途径,良知是教师职业的道德底线。教师只有全心全意的热爱教育事业,坚守职业道德,才能有耐心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只有真诚地爱学生,平等友善的对待每个孩子,不要厚此薄彼,才能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尊敬。另外,每个孩子的天赋有别,性格迥异,生长环境不同,因而学习成长的速度各不相同,作为教师一定要懂得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静待花开。


第五卷:教育之魂

导语:有人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也就是说好校长是学校健康发展的灵魂,而教学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强劲驱动力。同时,学校又是校长和教师成名成家的重要舞台。因此校长和教师以校为家,以教为本,以身作则,以爱感化,以德育人,是成功学校成就自己的最好途径。


最是橙黄桔绿时

——序张俊峰散文集《心灵的呼唤》


文 祁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引用人们耳熟能详的这句古诗,来形容正值不惑之年的礼县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张俊峰为其散文集《心灵的呼唤》索序和我欣然允诺时的心情,可以说再恰切不过了。


怀着先睹为快的心情,我认真地读完了这本散文集的清样。感到俊峰的思路活跃,涉猎面广。举凡他写童年往事,怀乡思亲。教书育人,人生感悟等篇章,都是站在时代的前沿去书写一种大情怀,而不是琐碎甜腻的小感觉。


那么,作为俊峰处女作的这本散文集,究竟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品格呢?首先是情感真挚,质朴淡雅;文采焕发,文笔生动,言之有物,耐人寻味;格调高远,深沉激越;洞察细微,平中见奇;循循善诱,妙趣横生。他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轻松自如地讲述一个个充满深情和蕴含哲理的故事,娓娓道来,亲切自然。真情实感是文学的生命线,也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特点和品格高下的首要标准。我认为,这是俊峰散文集《心灵的呼唤》最坚实的基础所在。


但凡为文者,必定是有表达内心情感的冲动,必定是动容己心的人和事。无论何种外在形成,不管怎样的表达方式,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始终是写作的本意。俊峰利用散文这种最接地气的文体,让自己炽热的情怀游动于字里行间,伴随着他人生的轨迹和心灵的呼唤,构成令人感发兴起的生命写意。


故乡是俊峰心灵的港湾和梦里的圣地。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总认为桃园在世外,美景在他乡,诗情在远方。因此,对外面的世界向往更强烈,而对于自己家乡的地域特色,却似乎司空见惯,不以为奇。但是,在俊峰写故乡的篇目中,使人看到他对自己的家乡充满情不自禁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村落在远方,守护着家的方向;村落在心里,映照着爱的光芒。”俊峰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走上社会后又长期在农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自然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会将自己长期沉浸式体验的人间烟火,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熏陶,自然环境的感受和他对人生的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时,他的主题意识就会自然而然地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将他所处的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思乡怀亲、生活习俗、价值观念贯穿其中并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印证了“文人要为时代和社会代言”的一种历史责任感。


一篇散文的质量优劣,最基本的一点是看其是否具有独特的思想性。这种思想性来自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独特感受,独特的思索和独特的感悟,也就是作者内心要表达的真实思想。我从俊峰写故乡的一组散文中,不难发现,他所表达的就是“留住乡愁”这个主题。本意是要留得住山、留得住水、留得住地、留得住那些传统村落、留得住那一缕缕炊烟,留得住那片蓝天白云、留得住那些淳朴的民风和传统习俗、留得住天涯海角的游子那颗漂移的心,乡愁就一定能留得住。从而启发人们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留给游子一处心灵的港湾和梦里的圣地。


实际上,生活没有什么高大上,就是兴之所至的情感抒发和细节散发。总有一些感动,使我们之间产生了共识和相通之处。实际上俊峰的不少散文,早已借助网络这个现代的传播渠道而插上了翅膀,开始飞翔。他善于捕捉景物的特点,有时回到小村庄,联想大问题,例如《父亲的槐树林》《父爱如山》《母亲笑了》《麦子熟了》等,都是以写情的行文格调,富有诗情画意。作者在展开故事情节时,充分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父亲生前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那片槐树林、对母亲辛勤劳作的那片菜园子以及麦熟季节山乡景色绵密的描写,展现陇南北部山区壮美的空间。于是,情从景中来,美在情中流,充分体现了作者内在的情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俊峰写质朴善良的父亲把自己的命运与槐树林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读者看到人的因素影响着自然界,槐树林何以根深叶茂,家乡美何以源远流长,其源益出于世代相传的奉献精神,由此引发人们对绿色中国该付出多少思考。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与写景并行不悖,任人随景迁,景随人移,使作品中的抒情色彩于淡雅中溢出浓艳,于深沉中显露饱满,产生了极富表现力的艺术效果。在《娘,真的走了》一文中,作者一连串设问式的排比句,将其深厚的感情色彩与隐喻的艺术构思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全篇充溢着一层凄美的气息。“有人为你立黄昏,有人为你粥可温。”凡是爱无法治愈,包括任何药物。这是表现在思乡怀亲篇章中的另一种艺术特色,这些文章都是经得起岁月磨洗的佳作。


俊峰在《忧伤的村庄》中写到“记得十二三岁时,我跟着父亲牵牛耕地;到十四五时,家里的十多亩山坡地,我一个人利用一个暑假就可以耕完。同时,我还学会了码麦垛子,往地里挑粪施肥等一整套农活。”正是由于他从小对农村生活有刻骨铭心的体验,笔下才有自然流畅、平易质朴的叙述。对当下农村教育出现的实际问题,对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忧思,都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然。


他怀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忧伤,徘徊在故乡的山坡梁间,却再也找不到从前那田园牧歌式和充满浓郁诗意的景象。他用辩证分析的观点看待眼前的变化,精心构思,寄情于山水景物,坚持在散文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以凄美的文笔抒发无常的世相,使历史与现实时空交错,夹叙夹议,既说往事,又穿插个人感想,并在其中加入其他跟当地相关的历史故事,使这一组写故乡的作品富有山岚浓雾般的厚重底色。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教师是光荣而神圣的职业,教师的天职是把学生培养成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教师的最高理想是使自己的学生,在将来一个个超过自己,成为大学者,大专家。一代比一代强,这是人类的希望所在。基于这样的认识,俊峰在任何情况下都为他所从事的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着想,不会因为爱好写作而影响教学。这种可贵的专业素养,意味着他能严以律己。当了20多年班主任,一片赤诚为学生。他像一位辛勤的播种者,在学生的心灵上耕耘,他获得了一大摞令人羡慕的各种荣誉证书,是他潜心教学和取得优异成绩的标志。他具有成体系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积极主动地把各项任务完成好,如果没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肯定难堪如此大任。


在《静待花开》的篇章中,俊峰用真挚动人、浑厚明丽的语言,用饱含深情、通俗流畅的文笔,结合自己20多年来的教学经历,通过大量的实例,生动地讲述自己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特别是担任班主任时的得与失。有些细节描写,使人看到他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体会到一个获得“全县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是何等不易!


俊峰在散文写作上取得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努力与成功的几率成正比。在闪光的车辙中,饭后的空隙里,外出的旅途中,黑夜的灯光下,我仿佛看到“挤”字伴随他走过的足迹。尤其是他在散文创作方面那种锐不可挡的“钻”劲,来自他面对困难的非凡磨练和砥砺,来自那一股子知难而进的顽强拼搏精神。这样,水平低转成了水平高,“难”转化成了“易”,知之不多转成了知之甚多。


这本散文集作为俊峰的处女作,其中没带一丝书呆子的空话,没有用拗口生涩的文字或华丽的辞藻来充塞自己的作品。试想一下,在起早贪黑而又紧张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如果不带上“挤”和“钻”这一双快桨,能有如此丰硕的成果吗?显然不能!


命运对那些心地善良、意志坚定且拥有一技之长,用脚踏实地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断奋发努力的人来说,无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的风口浪尖上,都会成为持续发光的人。即使有时遭遇不测,不幸使不设防的心跌入谷底,也要有与人交换的条件,这才是真正的强者定律。每个人都要面对不如意,包括那些刻骨铭心的伤痛,但是生活不会永远徘徊在那些苦难与失意之间。如何斩断万千烦恼丝,用更智慧的态度面对生活,凝聚坚定的信念与力量,让有至无,让无至有,如何守住一方清净地,使得世间清宁心?让未来到来,让过去过去,相信读者会在《心灵的呼唤》中找到答案。


信笔走马,有感而发。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不知像不像一篇序?只有请热心的读者来判定了!


2024年11月10日于西汉水畔

(祁波,原陇南市档案局局长。)


作者近照


用灵动文字为自己搭建精神寓所


文 赵琪伟


张俊峰先生即将出版的散文集正如他取的书名,一篇一篇慢慢读来,真能感受到作者心灵深处的真情流淌,让人体味到岁月留给他的精彩和苍茫。有人为山川立传,有人为河流立传,有人为官宦贤达立传,其实每个人应该为自己立传,给灵魂修建一所栖居的庙堂。张俊峰先生想到了,也见诸于行动,可喜可贺。


《心灵的呼唤》中的散文分为心灵呼唤、留住乡愁、灵魂觉醒、静待花开、教育之魂五个板块,大致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与亲情、乡情和感悟人生有关,一类与其所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有关。张俊峰先生并非职业作家,因而他的写作少了名利的角逐,远离精心设计与刻意炫技,笔下文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难得的情怀。


情怀是文学的底色,也是生活的底色。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间也不可能有两个阅历思想完全重叠的人,面对同一种场景,个体的感受各不相同。作为子女如何敬亲孝亲;作为父亲,如何育儿教子;作为老师,如何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员工如何为单位增光添彩实现自我价值等等,每个人的所思所为各异,这也许是人世间呈现万花筒式生活的真谛所在。人的一生是一个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写点文字记录个人作为人子,人夫,人父和人师的心路历程,为穿越岁月风尘的自己留痕,以忠实于内心深处真善美,如此有意义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张俊峰先生的散文从平静叙述中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生命顽强不息的律动,瞬间走进普通人群的喜怒哀乐和儿女情长。他记述母亲的文字凄楚感人,母亲永远是那个起早贪黑忙碌于田头灶头操持全家生活的人,也是那个倚门目送儿女远行,也盼望儿女归来的人。他对父亲形象的勾勒惜墨如金,文字不多,但很传神,散发出人间大爱的魔性和张力。他对童年的时光的回忆和再现,注定能在有乡村生活经历如今远走他乡的游子心中引起共鸣,让其漂泊的灵魂实现纸上还乡。


我们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心中的爱有时候真的很难说出口,但是完全可以写出来。读读他文中写到与儿子小时候成长相关的情景,好多一些细节不知不觉就读出眼泪。在《与子书》中提醒和告诫读中学的儿子“认真学习,热爱读书;心怀善念,播种善良;学会感恩,敢于担当;学会自律,坚持运动;控制情绪,以柔克刚。”儿子上大学后,他又以《逐光而行,向阳而生》为题目,继续提醒孩子“对恋爱要有敬畏心;要认真学好专业课;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多读书读好书;爱运动我健康;学会隐藏自己”。他的这些所思所想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子经。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做一名教师也不例外。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俄国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张俊峰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对如何做好一名教师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财富,最有发言权。他的这类散文既有引经据典的阐释,也有鲜活个案的分析,入情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所从事职业的敬畏之心。他用笔端流淌的文字也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作为一名“世隶耕”者的农家子弟在忍辱负重前行中,付出千百倍努力,逼自己优秀的奋斗历程。他在教书育人时敬业、上进、自尊的人生状态,万事要尽力做到最好才心安理得的精神追求,无疑是普通人做人干事的至高境界。他总结提炼的教书技巧和经验,对刚踏上讲台的年轻朋友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说,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理想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人过中年,如曾经心存梦想,只要认为是有意义的事情,大胆地去圆梦。唯其如此,才能活成自己。敢于打开自己,让他人翻阅潜心奋斗的人生经历是一场修行。张俊峰先生笔下的文字已褪尽世俗生活里功利色彩,更多传递和输送给我们的是踏实做人,扎实做事,做大写自己的精神动力。


不信,你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2024年12月4日

(赵琪伟,陇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螳螂文学社荣誉导师


孟子为  祁波  王宏斌
式路  鲁松林  张俊峰  董翅


螳螂文学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cfwhgzs@163.com
本期编辑 | 萧长风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点击图片畅享阅读)


记得分享点赞在看让文学点亮人生

螳螂文学
螳螂,亦称刀郎,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螳螂文学由此应运而生,平台是集诗书画艺于一体,展示优秀原创作品的文艺类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