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慢性病防控大会① | 示范区“领跑”迈入健康新时代

健康   2024-10-31 14:07   北京  

开栏的话


近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2024年中国慢性病防控大会在京召开。此次大会聚焦慢性病防治前沿热点,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大会设置多个分论坛,内容涵盖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医防融合共促慢性病管理、重大慢性病的多病同防共管等领域。即日起,本报推出聚焦中国慢性病防控大会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自2010年启动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以来,我国已分5批累计建成488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全国17.1%的县(市、区)。各示范区通过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支持性环境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等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降低了慢性病的发生率。在2024年中国慢性病防控大会上,多地晒出“成绩单”,分享发展新经验。


01

按下关口前移“加速键”

“政府责任的进一步落实,是示范区建设十余年来取得的重要成效之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沈洪兵给出了一组数据:2010年至2023年,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区/县长等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比例不断增加,相较于2010年第一批示范区创建时的50%,2023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区/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比例更是实现了“零的突破”,2023年达到15%。

数据变化背后,是各示范区对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日益重视与高位推动。北京市顺义区先后成立区级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等专门机构,统筹推进慢性病防控工作。其中,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由区领导牵头,涵盖区内46个部门和25个镇街,下设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组,负责全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形成一张全域防控网。

在重庆市南岸区,慢性病防控工作已经上升至社会治理维度。该区将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重点任务纳入该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并将慢性病防控工作列为社会治理的关键绩效指标统一指挥调度。

“2024年,通过‘民呼我为’服务渠道,南岸区共办理公共卫生、生态环保、环境卫生等慢性病综合防控相关事件3000余项,办结满意率达95%。”南岸区副区长刘露介绍。

河北省保定市建立“月督办”机制,高频度督促指导各县(区)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长期以来,各地各部门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能力提升、经费保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夯实了以基层为重点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基础。”保定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文涛介绍,该市在2023年组织召开示范区建设推进会3次、评价指标解读会3次,现场督导检查31次,有力推动了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体系创建和防控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02

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有“巧思”

健康社区、健康公园、健康食堂……全方位的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是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也是全社会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和预防为主方针的有力抓手。

通过政府主导下的多部门协作,各示范区积极构建全方位健康支持性环境,平均建设健康单元总数由2010年的41.9个增长到2023年的203.1个,增长近4倍。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地域特征,各示范区在构建健康支持性环境中融入了不少巧思,共性与个性并存。

重庆市南岸区充分利用地区资源,打造“一山(南山登高活动)、一路(南滨路马拉松)、一岛(广阳岛铁人三项赛)、一中心(国家级全民健身中心——江南体育中心)”四大特色全民健身品牌。此外,南岸区利用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拓展建设28个健康口袋公园,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4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55%。

在饮食方面,南岸区大力推广“三减三健”健康生活方式,辖区企业创新推出降盐、降油30%的火锅底料,年销量超241万份,引领健康食品消费新趋势。同时,南岸区招募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家庭主厨700余人,举办家庭主厨减油减盐比赛,推广健康“小三件(限量盐勺、限量油壶、健康腰围尺)”。与2022年相比,2023年全区人均每日食用盐和油摄入量分别下降16.51%、37.59%。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朝着这一目标持续发力,从优化自然生态到完善配套设施,全方位推进健康宁波建设。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虞礼勇介绍,2023年,宁波市空气优良率为93.75%,水质优良率为96.8%;该市创建各类健康支持性环境近800个,打造2500余个15分钟健身圈、2.9万余个社区体育场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3平方米。

在打造线下健康支持性环境的同时,宁波市立足于良好的数智化基础,探索创建线上健康支持性环境。虞礼勇表示,该市将把体重管理作为慢性病防控关键适宜技术运用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政策引导,开发居民自我管理体重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强化跟踪指导和技术服务。


03

基层见证慢性病防控科技力量

“慢性病防控是一个长期管理的过程,发挥基层作用是重点。”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表示,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赋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充分发挥基层“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基层是慢性病防控的主战场,各示范区在推动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的过程中持续将重心下移,借助科技手段推动基层慢性病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今年2月,江西省南昌市上线全国首个由省级集中部署的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该系统与省医保“村村通”、省非税电子票据等多个省级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应联尽联、数据实时共享,有效推动了基层能力、效率“双提升”,漏诊率、误诊率“双下降”。

在地广人稀、优质医疗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的边远地区,数字信息技术在助推医防融合方面有着更大的舞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按照“一朵云、一张网、一平台、一码通办”的建设思路,打造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我们将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人口信息数据全部录入平台,建立人口健康数据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通过以房管理、以户管理、以业管理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做到人数清、人头清、位置清、措施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党委常委、副政委,宣传部部长边丽娟介绍,借助平台,当地以慢性病健康管理为核心,以家庭医生签约为纽带,进一步深化医防融合,推动形成上下贯通、分级诊疗、医防融合、全专结合的高效健康服务体系。

胡杨河市目前搭建的远程就诊模式,不仅串联起医生和患者,也串联起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生。以家庭医生签约为入口,当地居民可以通过远程咨询门诊、远程处置门诊等,连接兵团内外优质医疗资源,补齐互联网门诊只能咨询、不能诊断的短板。平台支持患者对健康档案、健康画像等信息的便捷调阅,支持医生连线咨询、协作与带教,以此提升慢性病管理体系效能和患者就诊体验。

“此外,我们通过人工智能筛查预警、医生介入干预的方式,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实现从‘发病管理’到‘发现管理’的转变;借助上管治疗、下管康复的机制,促进医疗机构间数据资源共享和应用,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流向基层,提升了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以及服务效果。”边丽娟说。


文:本报记者 刘嵌玥

编辑:刘嵌玥

审核:崔芳 潘华虹 闫龑

健康报新闻频道
健康报新闻频道致力于医药卫生政策、公共卫生、医疗技术、医院信息等更新和推介,核心内容就是最专业、最权威、最真实、最快捷的“新闻”,小新君期待您的关注和参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