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养猪见闻系列
丹麦以领先的PSY而被视为养猪强国,2023年以全国PSY34.6再次称雄世界养猪界。在此次拜访当中被告知丹麦北部某场已持续数年升格到PSY46,该农场主正在向PSY50努力。无论是当下该国平均的34.6还是个别场已持续实现的PSY46,对于当下的中国的养猪业(即使是最新引进的丹系猪平行比对)都堪称“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小小提醒一下,本文说到的“天花板”是比喻意义的天花板,我们聊的是生产成绩,不是建筑设备。
本人大体量的(相应品系生产母猪群以万为单位)接触过PIC和丹系(新旧丹系)数年,中国的历年数据和同期同品系来源国的生产数据相比较,似乎丹系猪在中国大陆区域的生产成绩表现与来源国差异更大一些。到源头国现场观摩数次后,自认为对造成此差异的根源有了一些认识,本系列将从遗传育种、生产管理、健康管理、营养成分、环境管控五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比较,一家之言,不喜勿喷,若欲喷您就绝对是对的。
遗传育种
该国的遗传育种是产业从业者代表组织主导的(如农委),这意味着遗传育种必须代表养殖者的利益,育种的目标必须是现实的、可实现的、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配套的科研机构、院校、育种企业必须为这些目标负责任的服务,辅以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如最优公猪精液销售提成)和极其迅猛的迭代速度(最优指数公猪精液以2周为时间单位进行持续更新)形成了国家体量的目标统一、机制透明、利益共享、货币激励的良好遗传育种闭环并务实地与时俱进,例如在已实现高繁殖性能的基础上提出仔猪抗逆性的育种指标(如LP5)。
以上描述的丹麦国际级的联合育种的诸多优点可能恰恰是国内育种需要提升之处,个人认为有效的、适时的货币激励机制也许是众多需要提升之处的痛点,行业公信力的建设/提升也应该是所有联合育种机制建立的基石。
具体到丹系,国内的最新的公猪在进入中国时遗传潜能已经落后于源头国至少(假设选种时10周龄+国内外共13周隔离检疫期+其母代16周妊娠期)20个批次(丹麦Hatting供精站最优指数公猪群每2周更新一次)。丹麦本土核心群母系的更新速度没有父本那么恐怖,但我国引进最新的母系的遗传潜能在运抵中国时即已落后于源头国是毫无疑问的。
不仅仅是丹系,对于所有世界级的猪育种公司,只要他们在真正的育种,遵从以上逻辑,靠引种(无论是活体还是精液还是胚胎)来提升的遗传性能是永远滞后于源头国的。
所谓遗传决定了生产性能的上限,从引种这一更新途径而言,永远滞后的遗传性能注定我们对应的生产成绩只能是源头国的追赶者而不可能是超越者。
未完待续……借倒时差和隔离之机码字。
知识无边界,欢迎转载、引用,请注明来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