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周批和多周批生产模式在国内都已比较常见,这两种生产模式各有利弊,适合于不同资源的猪场或者生产单位。但遗憾的是,在部分利益相关企业或者嘴炮大V的推动下,多周批生产模式的优势被过度推崇,其劣势被掩盖或者忽视。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简短梳理一下这两种模式各自的优劣。
梳理这两种模式之前,先统一一下语义语境:
单周批生产模式:以单周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养猪模式—以周为时间节点进行配种,每间产房、保育或者育肥在全进全出的基础上以周为生产节律进行生产。表现为一周时间内配种母猪对应会在一间或者多间产房中在大约一周内分娩完毕,该一周内所分娩的仔猪在产房饲养3周/4周/5周的统一时间段后断奶转入保育进行育成,同一批断奶的母猪在一周内配种完毕或者部分母猪在下一周或者下下周内完成配种,产房、保育、育肥都以单个房间/生产单元进行全进全出的生产活动。
多周批生产模式:以3周/4周/5周为最大哺乳期的全进全出生产模式,同一批次的待配母猪需在一周内配种完毕,对应的母猪也将在一周内分娩完毕,每批分娩以整场的所有产房为分娩单位,断奶时所有产房的仔猪需在同期内离开产房进入保育,保育常规同期只存在两个大批次的断奶仔猪。生产上表现为所有产房同时启用—上预产期为同一周内的待产母猪,同一批次分娩的仔猪在同期内(1-2日内)断奶进入保育,同一批次断奶的母猪需要在一周内配种完毕,断奶一周内没有配上种的母猪需等到下一断奶批次(3/4/5周后)进行配种。
多周批生产模式产生的驱动力是小规模猪场在一个时间点提供大量日龄、体重接近的商品猪(包括断奶仔猪或者保育猪、肥猪)的需求,实践中随后也发现这种以所有产房作为一个生产单元的全进全出模式对产房仔猪的健康、保育仔猪乃至育肥猪的健康水平提升都有显著的帮助。
从以上不完全的描述基本可以看出两种生产模式的各自特点:
单周批生产:
1、大、小规模猪场均可适用此生产模式;
2、后备准备、配种、分娩、断奶转群、保育&育肥、猪舍的清洗、
免疫等活动在一周的时间段内的劳动量相对较小;
3、断奶母猪的非生产天数较低,可以达成较高的分娩率。
4、产房同期内存在多个批次的哺乳仔猪—不利于疫病的防控,
对应的保育、育肥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5、配种公猪利用率相对较高。
多周批生产:
1、几乎必须使用激素来达成一周内的同期配种、同期分娩;
2、需要日龄很接近的大批量后备母猪;
3、所有分娩、断奶后配种、断奶转猪、保育&育肥阶段生产活动必 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周内整个产房区域所有母猪分娩完毕、1-2日内将所有断奶仔猪转移离场、2-3日内需完成所有产房的清洗消毒干燥、一周内让尽可能多的断奶母猪配上种、2-3日内完成同一批次哺乳仔猪的阉割&断尾&补铁&免疫动作、1周内完成同一批次所有保育仔猪/育肥仔猪某一种疫苗的接种。
4、同一期的母猪配种在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精液,对应需要储备较多的公猪(相比较单周批生产)。
5、资金占用会比较集中,若没有多个多周批的猪群运营则运载工具(如转猪车)和对应劳力资源的闲置率会较高。
基于已知或者被告知的优势,有不少养殖场从单周批生产模式转多周批生产模式,对于这种转换,有四点需要注意:
1、单场分娩率没有持续达到88%以上的不建议尝试多周批生产;2、多周批生产模式更适合小规模猪场(单场1000头生产母猪以内);
3、生产硬件、设施不配套,员工业务熟练程度、持续高强度工作耐力不强的场区不适合应用多周批生产模式。
4、大规模猪场(单场1000头生产母猪以上)在直径100公里范围以内没有3个或以上的猪场同时运营则不建议进行多周批生产。
解析:
1、对于多周(3/4/5周)批次生产模式,同一批断奶的母猪若不能在一周内发情配种则需要再等待至少3/4/5周后才能配种(激素干预),这种猪在一个批次中的比例大约是3-10%,而单周批生产模式下在断奶一周内没有发情的母猪可在随后的任何时间点发情时都可以进行配种。即多周批生产模式下断奶后母猪的非生产天数绝对大于单周批生产模式。(能够做到全年断奶后一周内100%发情并配种的神人请飞过)
2、小规模场利用多周批生产模式可集中大量生产仔猪,如500头生产母猪场,使用3周批模式则每批可生产日龄体重很相近的约1000头断奶仔猪—可应对大小客户单次/多次的购买需求,而单周批只能生产日龄体重相近的仔猪约250头左右—难以满足大一点客户的需求而丧失成交机会。
3、多周批生产模式理解为将多周的生产活动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多周批一周内配种量是单周批的数倍(精液需求量大且集中—公猪需配置多),多周批一周内要分娩的母猪是单周批的数倍,多周批的同一批仔猪要在2-3日内完成同一项作业:阉割、断尾、补铁、免疫---即短时间内要完成相较于单周批数倍的工作量,断奶后2-3日内完成所有产房的清洗消毒和干燥—需要更多的清洗消毒设备甚至需要添加烘干设备,保育、育肥阶段也同样,短时间内的免疫活动以及清洗消毒栏位的劳动量相对单周批次都是数倍(至少是3倍)的增加。这些高度集中的活动要求员工的工作熟练和配合程度远高于单周批,同时对设备的可靠性(如冲洗机连续工作的能力)、数量、资源的集中性(如水的消耗量)、管理协调性(良好的计划、分工、加班等)要求更高。以上的工作一部分是集中突击完成如断奶后配种,但更多的是一个集中突击连着另一个集中突击完成:产房--(阉割+断尾+补铁)+免疫活动(母猪、仔猪);保育阶段—猪瘟接种集中+伪狂犬集中接种+口蹄疫集中接种……,所以,想象中的每个批次作业结束时则该阶段的员工可以休息甚至转场工作只能存在于想象中。
4、对于大规模场若进行多周批生产则最好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存在多个场进行错位生产则外部资源才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对于单一的大规模场(两点式)进行多周批生产会面对:每个月只断奶一次,断奶运输工具的利用率很低;公猪的闲置率很高—每个月集中使用一周;公猪的饲养量很高(相对于单周批)--精液的需求集中然而公猪一周内采精的次数和量都是有限的。
工具本无错,多周批生产模式有其优势也有其缺点,需结合自有
资源和需求因地制宜的应用。出于私利或者对此模式一知半解而力劝转型多周批生产的人,用一个字评价:坏!
知识无边界,欢迎转载、引用,请注明来源,谢谢!
识别二维码,历史信息更丰厚。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