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以真实案例改编。
主要人物
小孙:某腰部基金投资经理
艾总:某医疗服务项目创始人
一日,合作人官总将小孙召唤跟前,让其尽快评估一个医疗服务项目。小孙打开几十兆的BP,翻来覆去研究半天,愣是没有看明白,项目评估更是无从下手,只能约着创始人艾总进行线下交流。
某日清晨,小孙如约到达艾总公司,一个四五十平的多功能办公室(还兼有治疗室、会客室、储物室等功能)。简单寒暄后,艾总先用了一个小时介绍了那份雍长的BP,之后两人进行了如下交流。小孙:艾总,您的BP做得很用心,介绍的也很详细。咱们有行为疗法、中医,又有AI、器械,但具体是做啥的,我还有些搞不清楚?艾总:我们前期先做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后期用AI赋能做线上自闭症儿童的居家治疗指导。小孙:自闭症康复治疗机构挺多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方向来创业?艾总:自家娃早期被诊断为轻度自闭症患者,后面在其它机构做康复治疗,居然变成了中重度患者。我就自己摸索治疗方案,在我方案下治疗一年,目前基本接近正常人。我自己也是个阿斯伯格,也是患儿家属,知道这个疾病对家庭造成了多大的负担。所以想要创业,推广自己这套治疗方法,惠及更多患儿,让他们能够通过治疗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中。艾总:。。。。。。我们现在治疗的有效率高达30-40%,竞品都不到10%。小孙:。。。。。。样本量太少了,也只有1-2例有效果啊。艾总:主要是患者家属嫌治疗费太贵,没能长期坚持下去。艾总:差不多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都没有收钱,一个是自家娃,另外一个是亲戚的孩子。艾总:大几千块钱,收费的患者就几个,每个只治疗了两三次。主要是缺乏资金推广。小孙:。。。(商业模式证伪)。。。那咱们投入了多少资金?小孙:我看咱这治疗室很小,也没有太多硬件投入,资金都用到哪里了?艾总:主要是员工费用,这两年我们都没有领工资,也算变相投入了。还有一些出差费用,比如有一次,我约好了一个外地临床专家,我到地方的时候,专家改期了,我在当地等了好几天才见到他。早期给孩子治疗,基本上把家底搬空了,所以没有资金扩建场地和招人。小孙:。。。(基本没啥投入,资源链接也较弱)。。。咱们现在几个全职员工?艾总:只有我们夫妻两人,都可以做治疗。后面有资金了,可以找有医疗经验的康复师,很快就能上手。艾总:在给孩子治疗的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临床专家,现在经常会向他们请教,算是我们的外部顾问。小孙:那您这创业是孤注一掷啊,没人没钱也没资源,样本量还这么少,为啥没想着先去竞品机构积累下资源和经验?艾总:创业可以兼顾下家庭,照顾下孩子。另外如果加入竞品机构,不是CEO的身份,这些临床资源也不太好对接,大专家可能都不会理我。小孙:。。。(小公司的CEO,大专家也不见得会搭理啊)。。。咱们这两年接触了多少家投资机构?艾总:主要是一些个人,像您这么专业的机构,只有一家。艾总:孙总,不好意思,我接个家里电话。。。。。孩子突然生病了,我要赶紧去医院看看。小孙看着艾总急匆匆离开的身影,暗叹了一口长气,口中的后续自然是没了后续。
艾总没有背景和资源,产品概念也没有验证,大概率是无法获得机构的投资。
医疗的信任成本很高,若艾总能加入竞品机构,经过几年做到中高层,有几百人的经手治疗数据,届时再出来创业,还可能拿到高净值个人的投资,按照自己的理念经营一家或几家小型自闭症治疗中心。希望艾总能早日想明白,早日回归到正常生活,毕竟不是每一个阿斯伯格都能成为埃隆·马斯克。创业是一场冒险之旅,天时地利人和总要占一样,能少踩一个坑就多一份成功的几率。创业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整个家庭都要荣辱与共,勇有足而谋不足是大忌,多谋定而后动吧。
我是乌拉,一个想要悟道的生物医疗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