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脑梗用药联想到的投资决策

文摘   2025-01-20 13:03   泰国  

前几个月,生活在苏北的岳父突发脑梗后被及时送到了医院,但在要不要用溶栓药的决策上,我们出现了失误。

入院后,经过常规的阿司匹林治疗,岳父就苏醒了,失去知觉的左半身也开始慢慢能动了。医生建议使用溶栓药,但反复强调有出血风险,让家属考虑清楚。

小舅子没了主意,就咨询我的意见。我是生物学背景,没有临床经验,认识的神内医生平时联系也少。于是我就检索了相关溶栓药信息,发现确实各代溶栓药都有出血风险,严重还有死亡风险。

考虑到人已经苏醒,而且知觉也逐渐在恢复,所以就建议不用溶栓药。小舅子也咨询了一个非神内医生,也给出了不用药建议。最终我们选择了保守治疗方案。

两个月后,岳父来到湾区过冬,也顺便去医院挂了个专家号复查了康复情况。老专家对他简单做了身体测试,虽然现在走路没啥问题,但是左手还是握力不足,整体左半身知觉较弱。老专家看了当时的核磁报告,认为病灶很小,又在黄金溶栓期,当时应该用溶栓药。他认为即便是出血也是少量出血,即便少量出血也会加速局部吸收和修复,整体的获益肯定大于风险。如果当时采用溶栓药,现在肯定是康复了,现在只能继续康复治疗和保守用药,究竟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大脑的代偿能力了。所以当时我们的信息不充分的基础上,做了个失误的决策。

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需要决策的场景,如何做出最佳的决策是个大难题,我们要么会面临信息不足,要么就是信息过载,无法进行决策。

信息的数量不如信息的质量,专家或名人背书更能影响决策。广告的价值就在于此,铺天盖地的明星代言,目的就是降低我们决策的成本。

类比到一级投资,合伙人或者投委们对项目和特定的专业领域所知甚少,如何让他们做出一个早期风险投资决策?

增加可靠信息源,如来自领域专家、知名机构、上市公司、投委朋友等处的信息。

领域专家、知名机构或者上市公司背书,都是常见明面上影响决策的因素。

通过投委的朋友来影响投资决策就比较高级了,听说有些项目就是先通过各种关系网先逐个攻破投委成员,最后的投决会就成了一个形式。也有很多情况是投资经理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最后因为合伙人朋友的一个电话,整个项目就黄了。

笔者过往的项目都是由明面上的因素来驱动投资决策,做得比较辛苦,但是心安。当然也有可能投委们私下咨询各自的朋友们来增强对项目的信心。

对于机构可投可不投的项目,如果基本盘不错,投资经理或者项目可以尝试下此等路径,多个朋友说句好话,大家都不亏。毕竟早期投资,信心要比数据重要。



我是乌拉,一个想要悟道的生物医疗投资人。

悟啦无
读万卷书,赏千里景,赚百两银,得十分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