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你在生命中走过的每一条道路最终都会‘带领你到注定的归宿’。”
多年以后,看着手中新一期的清科机构排名,我将会回想起朋友带我去见识众多闪耀VC的那个遥远的午后。
入行之初,我对那些星光熠熠的风险投资机构充满敬仰,如今一个周期过去了,好多机构都渐渐销声匿迹。每个GP在创立之初都想着百年老店、百亿规模,但为什么却扛不过一个基金周期,逃不过注定的归宿?
结合数年见闻,我分析了机构作死的种种原因,集众家之短,请勿对号入座。
投资目的不单纯,瞻前顾后。
投资人自立门户的时候,大多用过往的业绩和资源进行兑现。设立新基金的时候,往往背着沉重的包袱。首先要满足现有LP的种种诉求,其次还要照顾好老LP和潜在LP。前面投的项目不能倒,不然没法对之前的LP交代,于是就用新基金继续投资。潜在LP推来的项目,用现有基金投资,为下一支基金做准备。
就像一个男人结了婚,不仅老婆管的紧,他还不停给前女友送钱,还要满足暧昧对象的各种无理要求。这样的男人瞻前顾后,日子肯定过不好,同理这样的机构也很难投出好项目。
决策不透明,滥用决策权。
创业项目融资的时候,都喜欢直接和GP合伙人对接,因为他们知道由上而下最容易推进一个项目。牛马们都知道,在机构内部,老板们的项目最容易投成功,而投资经理们的项目往往很难上会。
VC尤其是尾部VC,大多是一言堂,创始合伙人拥有一票投资权和一票否决权,而所谓的投委形同虚设。老板们说要投哪个项目,即便是坨翔,牛马们也要用材料把它吹出花来。
其实每一个项目的投资决策,不仅仅是老板或者投委的选择,还体现了整个投资公司的意志。如果老板的独裁决策,后面证明是英明神武,那团队的信心将不断增强。但如果老板强推的项目后面都是一坨坨烂泥,团队的意志将不断被消磨殆尽。
不肯认输,不断加仓。
市场上存在大量机构,即便是水下项目,可能也已经被多家机构评测过。一个企业连续几轮都无法从外部机构拿到钱,后续上岸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众人皆醉我独醒?可能是装清醒,怕已投企业挂掉对LP无法交代,怕业绩不好影响新的募资。也可能是赌徒心理,赌那一线生机,寄希望未来能有个“清醒”的产业方来并购。
加仓的前提是识别到价值,因此VC的典型策略是在企业快速成长的各个阶段持续追加投资,而非扮演白衣骑士的角色去挽救那些成功概率较低的资产。挽救的不良资产越多,沉没成本就越高,最终也把自己拖入了深渊。
缺乏自我清晰认识,没有找准生态位。
一些尾部机构,手里有点钱就很膨胀,以为可以随意拿捏创始人,条款严苛,漫天砍价。资本市场,最讲资源配置,好的项目肯定是多家机构同时在接触,差的项目大多无人问津。
尾部机构,没有口碑和资源,只能做财务投资人,如果做不到快、准、松,如何和大机构PK,如何投到好项目。一个条款能和企业磨几个月,人家马上就要进行下轮融资,你还想把回购的时间往前提、回购的利率往上拔。对机构自身实力没有清晰的认识,真以为企业都要求着您给钱。
反过来看,如果一家公司都同意了机构的严苛条款,是不是也证明了自身价值的有限性。
话说回来,这些所坚持的条款真的有意义吗?对于Biotech,要求三年回购,创始人无限连带,你就能退的出?
投资策略不清晰,既要又要还要。
有些VC成立的时候,立志投早投小,结果投着投着就既要(有营收)又要(估值便宜)还要(有成长性),比PE要求都高。GP一味求稳,严重违背了VC的初衷。风险投资,如果没有风险,哪来高额的回报。
大多数早期就有营收的项目是做服务的,技术门槛一般,成长性比较有限。团队和技术一般的项目,估值可以谈的很便宜,但成长性也受限。创新的技术,具有很高的成长性,但是早期往往没有营收,而且估值也大多不便宜。
既要又要还要,是不可能三角,如果求稳,就只能牺牲成长性。对于VC,尤其是刚创立了仅有一只基金的尾部机构,求稳就是自杀,所以就有了本文的标题。如果一支VC基金重仓的都是预期收益2-3倍的项目,大概率整体收益率做不到两倍。投资本身就带有不确定,即便当前看起来很稳的项目,也会遇到市场突变、政策不利、团队纷争等不可能预测的风险。
心术不正,人心涣散,口碑变烂。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上总有坑蒙拐卖。如果GP管理人不够坦诚,对LP不说真话,对投资团队和创始人耍手段,只为换取其短期的利益,最终肯定会被市场淘汰。
对内画饼从不兑现,疯狂PUA及猜忌牛马,逼走没有剩余价值的牛马,让剩余的牛马如何看?是继续追随,还是换个圈做牛马?内部离心离德、人才外流,外面的牛马轻易不敢躬身入圈。
对外也一样,对LP隐瞒真实投资动机、美化企业真实状况,最终只会换来LP的不信任,就像永远没有回头客的景点商铺只能做一锤子买卖。
对创始人要求多,条款严苛,吹毛求疵,动不动就威胁回购或者不签字来拿捏企业,后续优秀的创业家们谁还敢要你的钱。
内部没人,外部搞不到钱和优质项目,从此进入恶性循环。一家机构的口碑崩坏是系统性工程,但往往起始于管理人的心术不正。
如果我有机会创业,我想打造一家什么样的机构?把首支基金作为最后一支基金,真正以价值为投资导向,做一个纯粹的VC,内部的决策机制极度透明,尊重不同的声音,坦诚对待所有人,切实做到投早投小投创新。
只是如果,我无心无力,过过嘴瘾罢了。
大道理都懂,知行合一难,共勉。
我是乌拉,一个想要悟道的生物医疗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