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和一些投资人、创始人朋友们交流了当下的困境,从投资机构、创业企业、投资人的视角记录下我对当下一级市场的调研,每个视角各选择了十个例子,均以数字代替,存在共性,请勿对号入座。
因个人能力和资源有限,以下内容仅代表个人之偏见,无法反映全国真实的一级市场,仅供参考。
投资机构
机构1:投中后期的大机构,虽然不缺资金,但求稳,要求营收和净利润;市场上有营收和净利润的企业又不需要融资,导致基金很难出手。
机构2:投资早期医药的小机构,这两年被医药伤害太大,LP意见很大,现在转到器械方向。目前只有一支基金在投资期,但要求落地,call款困难,今年几乎没出手,投资团队优化了3-4个人。
机构3:投中早期医疗的中机构,医药项目占比较高,发展不尽人意,现在以器械和消费医疗为主方向。目前只有一支基金在投资期,也存在落地和call款的问题,出手极少,团队优化过半。
机构4:投早期医疗的小机构,目前有1-2支小基金还在投资期,弹药不多,出手谨慎,需要创始人承担无限连带回购,还要满足LP落地要求。目前全员募资,压力较大,但团队还算稳定。
机构5:投早期医疗的小机构,目前只有1支在投基金,投资期即将结束,新基金尚未落地,募投管退的压力都大,今年出手2-3次,团队还算稳定。
机构6:投早期医疗的小机构,新基金没有发出来,投资团队全部裁撤,所有项目强制退出。
机构7:投早期医疗的小机构,新基金迟迟未落地,投资团队只有2-3人,以投后和募资为主。
机构8:投全阶段的大机构,不缺资金,但老板对医疗没信心,出手谨慎,团队即将开始优化。
机构9:投中后期的中机构,医疗组全部裁撤。
机构10:投早中期的小机构,老板对医疗没信心,只保留一人推动项目退出。
创业企业
企业1:IVD企业,创业4-5年,产品刚上市就面临激烈竞争和集采,销售不达预期,欠薪数月,创始人通过借款努力支撑。
企业2:器械企业,创业4-5年,市场规模较小,销售起不了量,创始人不愿意裁员,抵押房子苦苦支撑。
企业3:齿科企业,创业6-7年,销售刚有起色就碰到集采,老股东要退出,供应商催货款,公司和创始人都成为失信被执行人。
企业4:药企,创业5年,融资困难,无力推进仅有的管线进入临床阶段,创始人已经躺平,团队大裁员。
企业5:药企,创业3-4年,管线没有里程碑,融不到资,BD不出去,创始团队借款数百万推进管线。
企业6:IVD企业,创业3-4年,对未来市场不看好,融资困难,创始人选择回购,关停运营。
企业7:药企,创业3-4年,有临床管线在推进,但估值较高,融资困难,密集接触各地国资求生存。
企业8:器械企业,创业5-6年,产品仍未上市,市场化融资困难,老股东输血苟存。
企业9:科学仪器,创业4年,公司已有营收,但机构对估值和回购条款要求较高,创始人通过银行贷款补充现金流,不寻求扩张,稳步发展。
企业10:IVD企业,创业5-6年,人医管线进展缓慢,融资困难,努力通过宠物方向变现求生存。
投资人
投资人1:入行3年,年初医疗组全裁,一直在找工作,后续可能去国资。
投资人2:入行2年,去年到已投企业负责BD,算是成功上岸。
投资人3:入行2年,没有投资1个项目,年初离职,全职卖保险。
投资人4:入行3年, 尚无主导项目,募投管退全负责。
投资人5:入行3年,年初转到募资岗,尚无成果。
投资人6:入行2年,从产业转到投资,现在重新回归产业。
投资人7:入行4年,从小机构降薪跳槽到国资,今年尚无出手。
投资人8:入行5年,今年有1-2个项目在交割,大多数时间配合募资。
投资人9:入行4人,国资出手机会少,年初从国资跳槽到小机构,目前还在磨合期。
投资人10:入行5年,医疗组仅存员工,无钱可投,主要做投后。
一些思考和建议
对于创业公司和创始人:
1.创始人要看清当前的大环境,支付能力不足、产能过剩,如果自身产品和能力都不行,就及时止损吧,对团队、家人、自己都是好事。
2.当前大家都捂紧钱袋子,市场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企业和创始人要想办法开源节流,如降薪裁员(越早越好)、银行贷款(账上有钱的时候更好借钱)、开拓非严肃医疗市场等等,尽可能的延长自己的生存期。
3.创始人不要把股权看得太重,如果公司没了,股权就一文不值。在公司还有价值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手里的股权,能融多点钱就不要怕被稀释股权,没钱发工资或者付供应商欠款的时候可以尝试用自己或者ESOP的股权来代替。
4.对于有现金流的企业,努力做市场尽快实现收支平衡,现阶段就不要期望用外部资金来扩张了,有条件有信心就多贷点款来应对不确定性吧。现在市场上的钱大多都带有落地去化要求,相当于拿着国资的钱来提前扩产能,整个谈判周期长,不确定性较高,还不如多跑跑销售,增加些营收。
5.对于初创药企,要集中资源推核心管线,尽快证明管线和平台价值。非核心的资产能变卖就早点出手,谈判拖得越久,价格可能被压得越低。当然为了生存,核心管线和公司能贱卖也是最好的结果,减少投资人的损失,以后至少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对于投资人:
1.外部机会很少,能苟着就不要乱动,被裁后如果有补偿还可以支撑几个月,若跳槽磨合期不过被开,那就得不偿失了。
2.如果有产业的机会,不要在意股权和薪资,趁着一级寒冬期积累些产业经验,复苏后可以高溢价杀回来。当然有条件的也可以去高校继续深造两三年。
3.多提高自己的附加价值,募投管退的四边形战士比只会花钱的投资人更容易生存。
4.开拓副业,FA、自媒体、写作、咨询、脱口秀,围绕主业建立多条可选择职业路径。(我现在下班苦练电动车,为以后身披黄甲做好准备)。
5.多和同行沟通,也许你看不上的职位刚好朋友契合,也许你服务不了的金主爸爸刚好朋友有公司可以配合落地,大家互相抱暖,才更有可能穿越凛冬。
讲个段子,投资人建议企业尽快裁员过冬,创始人还没下定决心的时候,投资人已经失业了。
当下机构老板、企业创始人、投资人,各有各的难处。但是我坚信一级市场肯定不会消失,国家想要长期发展,肯定会继续支持创新企业,需要耐心资本,更需要敢冒险的资本。
希望大家能多些理解和包容,守住各自的底线,携手吟啸徐行,共迎山头斜照。
我是乌拉,一个想要悟道的生物医疗投资人。